星期三, 12月 12, 2007

轉貼 - 和英國人打交道真的要知道很多 (下)

在英國生活 得有耐心和禮貌

羅達菲指出,外國人到英國,「首先需要學習的就是要有耐心,否則會活不下去」。和台灣緊湊的生活步調相比,英國生活節奏慢很多,如果和英國人一起工作,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多,一旦英國人覺得你給他們的壓力太大,會心生反感,更不願意和你合作。

不僅耐心很重要,羅達菲表示,禮貌更是不可缺少。和英國人交談,記得要多用Could you, Would you或Would it be possible這種很客氣的語句。「英國人以對方禮貌的程度,發言的內容做判斷,例如,如果被詢問你看那一份報紙,你回答《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英國人會將你列為政治立場保守右派;如果你回答《衛報》 (The Guardian)或《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則被列入自由派或左派。」

要了解英式拒絕

由於英國人很重視禮貌,因此不會直接拒絕別人的要求,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對你的要求「照單全收」。羅達菲說,如果和英國人約見面時間,英國人答覆說, 「Maybe I try to fit it in my schedule或I will see what I can do」,那這代表他沒有興趣和你見面,聽的人要瞭解這種英式的拒絕,不宜再「緊追不捨」。

台灣永豐金證券歐洲子公司總經理李瑞蘭1993年在英國Shieffield大學留學,就讀時結識英籍夫婿,1995年夏天在倫敦受訓,次年奉派成立建宏證券倫敦辦事處,13年來在高度競爭的全球金融重鎮打拼,每筆生意開拓不易,但留下的是紮實的金融人脈存摺。

和在台灣的業務拓展經驗相比,李瑞蘭表示,在台灣建立人脈較快,在英國則是必須要有堅毅不拔的耐心,「長期奮鬥」,想要和客戶見上一面,至少要打上三到六 個月的電話,甚至還有經過兩年不間斷的「電話留言」努力,才見到客戶尊容的案例。專業能力是贏得客戶的重要關鍵,一旦永豐金證券的研究報告、交易執行、業 務人員提供專業投資建議和服務等都能讓客戶滿意,合作關係也就能永續經營。

重法治 重人文 講專業 講信用

1981年底遷居英國的僑務委員賴世寬,目前在倫敦經營電腦業,26年的旅英生活,讓他對英國文化有深刻的體會與認識。他說,英國文化的核心就是重法治,重人文,不同於台灣的重效率,英國人做生意講究信用,守法的精神較台灣來的好。

他以舖橋造路工程為例,台灣人擅長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完成,但英國人則以長遠思考周密進行,「雖然動作慢,但英國人的工作品質實在,一切按部就班做」。又 如不少台灣人在從事慈善工作時,都有所求,但英國的慈善事業發達,不論是社會名流、影劇明星乃至升斗小民,都熱衷參與。」

賴世寬的公司內聘雇多位英國員工。他說,英國員工上班時多半都很認真,「摸魚的不多」,只要僱主能清楚說明工作內容與責任分量,同時互相尊重,多能有很好的互動,他的公司80%的英國員工都跟了他十年以上,顯示僱主關係極為融洽。

勿以台灣角度看英國

對 於有意到英國居住或求學就業的人,賴世寬建議,要以開放的心胸,好好瞭解英國文化,不要一味以台灣的角度看英國,也不要一味的批評,以正面的態度看待,就 會有良性的互動。 今年6月甫自劍橋中文系畢業的莫梅肯(Malcolm McNeill),是來自蘇格蘭的「阿斗仔」。為學習中文,他先後造訪中國大陸與台灣,江蘇徐州、上海、北京、敦煌和拉薩都有他的足跡。2005年前半 年,篤信佛學的他前往屏東慈恩佛學院進修,更成為刻骨銘心的特別回憶。

被問到英國的文化特色為何?莫梅肯說,英國人對個人成就大多謙遜以待,不會大肆張揚,即使遇到不是他造成的錯誤,也經常會主動道歉;而和台灣文化最大差異 是,台灣人喜好美食,經常會問「有什麼好吃的?」但英國人傾向追求「有什麼好玩的?或有什麼好看的?」由於民族性不同,社交模式也因此迥異。

熱愛中國文化的莫梅肯說,台灣和英國文化事實上也有相近之處,兩國在保存傳統文化上,都比鄰近的中國或美國來得好。以台灣為例,不僅民眾較重視禮貌,故宮 博物院保有重要的中國文物,許多傳統的風俗在台灣也被完整保存;英國相較於美國,不僅歷史悠久,古蹟保留較多,文化也更深遠。

留意英國人說話的重音變化

對於外國人和英國人交談時遇到的認知挫折,莫梅肯指出,英國人藉由重音的變化表達個人的情緒,如果要知道對方是否「言不由衷」,從音調的抑揚頓挫及重音的變化,就可以聽出端倪。

由於英國人透過講英文時的音調高低起伏表達內心真正感受,相對之下,中文的語調較平,沒有高低變化,莫梅肯坦言,這對英國人來說也是一大考驗,很難掌握對方的情緒,「中文講一整句可能都是平平的,英國人聽起來很像是機器人」。

入鄉問俗 即可賓至如歸

目前在中華民國駐英代表處新聞組服務的莫梅肯建議有意在英國生活、就業或就讀的台灣民眾,如果要順利適應英國的文化與生活環境,最重要的是「入鄉隨俗」, 避免將全部時間花在與台灣僑胞交際,儘可能多學習英文,試著敞開心胸接受英國獨特的Pub文化,而不只是拘泥於台灣的「餐桌文化」。

他指出,居住在英國的外國人最大的問題是,經常與「同鄉」膩在一起,很少和真正的英國人交往,這個現象也出現在台灣的「阿斗仔」身上,在台灣經常見到老外 集聚在一起。雖然和本地人往來需要多付出些努力,但回饋卻可能高達十倍,當融入英國社會後,相信就會有「賓至如歸」的溫馨感受,異鄉也可以成為第二個故 鄉。

【本文摘自新聞大舞台12月號】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