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08, 2008

轉貼 - 從小做家事,增加責任感與自信心

在傳統的家務分工中,洗碗、掃地、洗衣服、整理家務等,彷彿都屬於媽媽的工作,可是實際上,大家都是家中的一份子,依「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看來,每個人在 家中吃飯、睡覺、休憩、活動,自然該為家付出一點心力,如共同分擔家事。而這個觀念更應該從小培養起,如果你還是小寶貝的「超級瑪麗亞」,老是幫他收拾東 西、自己默默整理家庭環境,就喪失培養bobo各項能力的好機會!從今天起,不妨試著讓孩子一同參與,讓他了解家事就是大家的事,並且從中學習各種生活自 理技巧。

家事不只是媽媽的工作

一般大眾對家事的定義不外乎是洗衣、做飯、打掃家中等家務事,不過,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蔡菁菁表示,廣義的家事是指「家中的每件事」,除了具 體的清潔工作之外,更包含了為自己的家盡一份心力,並享受愛與被愛,就此來看,每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做家事不只是媽媽的工作,而是每個家人的責任。

由於每個家庭生活型態以及需求不同,家事分工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且長久以來,家庭皆已習慣這個模式,若是沒有從小養成做家事的習慣,並讓家人都認為家事就是媽媽的工作,當孩子大了,要求他幫忙卻討價還價,也就不能怪誰了!

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園長王秋月也表示,家事就是所有家中的事,但幼兒能力有限,需要學習做的家事應該是和自己生活有關的事,簡單的說,即學 習自理能力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這些能力和習慣可視為苦差事,也可以是個人生活上的小動作,像是把自己的鞋子放回櫃子中、把外套掛起來、小背包收好 等,其實只是舉手之勞,但積少成多就變成需要整理的家事了。王秋月指出,應該從小讓bobo習慣這樣的動作,而不要讓他認為是件苦差事,如果每個人都能把 和自己有關的生活事務有條有理的處理好,那麼,家中真正要處理的家事就不多了。家長往往忽略此種生活技能的培養,僅讓孩子專注於學業,每件事都幫bobo 做得好好的,長久下來,孩子自然缺乏自理能力。

做家事的5大意義

家事對大人來說似乎只是苦差事,不過,讓孩子從小練習做家事,不僅是為父母分憂解勞,對他未來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幫助喔!

1.練習動作技能

不同的家事可運動到不同的部位,像是折衣服可練習到小肌肉,擦地板則是運用到大肌肉。

2.培養責任感

做家事看起來似乎只是簡單的重複性動作,但讓孩子先從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做起,再擴展到其他家人,讓他為家中盡一份心力,從中可培養責任感,因為家事就是家中每個份子的共同責任,整理自己的東西更是責無旁貸,大家一起使用空間,自然有責任參與整理、打掃。

3.增加自信心

蔡菁菁表示,孩子在做家事的過程中還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雖然年紀還小,不能做得完美,但在練習的過程中,bobo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1件事,從中獲得自信心。擁有自信的孩子,較不怕面對挫折且勇於探索,對於未來的學習頗有助益。

4.學習解決問題

剛開始學習做家事,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但媽咪不需要著急,在練習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媽媽的做法,媽咪也可一步一步的帶領他,透過模仿媽咪的動作完成家事,也可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做得好」,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5.練習分類配對與收納

家事中除了常見的打掃清潔外,也包含了許多收納整理的部分,這個部分可讓孩子練習分類與配對,例如:襪子手套要一對一對的摺在一起。此外,將衣、襪、裙、褲等衣物根據屬性,放進不同抽屜,還能讓孩子學習物品的收納與管理。

家長的5大正向態度

不論家長讓孩子練習做家事的出發點,是想為自己分憂解勞,或是訓練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培養的過程中,成人所抱持的態度幾乎是成敗的關鍵,不可不慎!

1.對家事持正向態度

孩子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感受成人的情緒,如果媽媽做家事時心情愉快,甚至邊打掃邊唱歌,孩子看見了必定想要搶著做家事,但若是母親常抱持 負面的態度做家事,甚至還埋怨、面露不悅,讓孩子感覺到做家事是件不好的差事,他自然不願意一起幫忙。因此,蔡菁菁建議母親,如果要培養孩子做家事的習 慣,自己也要享受爲家人服務的樂趣。

2.以身作則

孩子2、3歲時的模仿力正強,要他學會做家事,父母就要提供良好的身教示範,例如要求孩子把東西收好,而家中的其他大人卻隨手擺放自己的物品,孩子的心裡勢必出現矛盾,王秋月表示,為人父母想要孩子養成做家事的好習慣,千萬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

3.把家事當遊戲

孩子的生活充滿了各種遊戲和想像,對孩子來說,從遊戲中學習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不要把家事當成1種工作,應該讓孩子認為是遊戲,像是擦桌子的遊戲、摺衣服的遊戲,孩子自然能快活的沉浸其中,並想辦法玩好這個遊戲。

4.懂得欣賞孩子

雖然做家事的習慣可從小培養,但是媽咪也必須了解,愈小的孩子能力愈有限,不可能將家事做得完美,要懂得欣賞bobo用心和認真的過程,而不是只以結果評斷孩子。

5.讓孩子享受參與的感覺

兩歲左右的幼兒常是個熱心的小大人,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行為能力很有用,便想要找機會實現,若是媽咪不願意放手、不願意讓孩子參與,孩子 反倒會感到綁手綁腳,時間久了,自然也不再主動想和媽咪一起做些什麼。蔡菁菁提醒媽咪,要享受孩子主動幫忙的時刻,讓他做些在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並且給予 正向的回饋,但勿抱過高的期待。

讚美要具體

幼教專家總說,要多鼓勵、讚美孩子,但蔡菁菁表示,讚美也要清楚具體,讓孩子知道他好在哪裡,例如孩子擦桌子,不要只是籠統的說:「哇!你 好棒喔!」不妨跟孩子說:「你擦得好仔細、好認真喔!」像這樣的讚美方式能讓bobo了解他是哪裡做得好。另外,在與孩子一起做完家事後,不妨和他坐下來 喝杯水、吃點心,並告訴他:「辛苦了,乾乾淨淨的看起來好舒服喔!喝杯茶休息一下吧!」讓孩子了解做家事不是為了討媽媽歡心,而是享受做完家事的成就感。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