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 都江堰水利工程。「飛沙堰」溢洪道
在魚嘴以下的長堤,即分內、外二江的堤叫金剛堤。堤下段與內江左岸虎頭岸相對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這裡春、秋、冬、三季是人們往返於離堆公園與索橋之間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節這裡浪花飛濺,是內江的洩洪道。
洩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後又名「減水河」,它固具有洩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裡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
「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灘是指飛沙堰一段、內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標準是古人在河底深處預埋的「臥鐵」。歲修淘灘要淘到臥鐵為止,才算恰到好處,才能保證灌區用水。低作堰就是說飛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進水多,低了進水少,都不合適。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標籤: 工程建築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