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13, 2008

轉貼 - 神木生長機制 風洞實驗揭密

在日常生活中,若要由下往上運送水分,要透過幫浦運作產生壓力來幫忙,但植物卻不需要任何人工機械,即可順利迅速地將水分與養分由根部往樹梢的樹葉輸送。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朱佳仁表示,靠的就是流體的表面張力與蒸散所形成的負壓力,再加上木質部內「穠纖合度」的維管束的配合下,讓每株植物得以順利生長,展現強韌生命力。

神木樹圍動輒20公尺以上、高度更高,它們是如何輸送水分與養分,才能維持全樹所需?

朱佳仁以風洞實驗模擬自然環境,控制風速、日照量與土壤含水量,並利用「樹液探針」(Sap flow sensor)量測樹幹中的樹液流速與蒸散速率,發掘植物對外在環境的反應。

表面張力與負壓力 送水上樹頂

他說,樹木蒸散的水量極大,以一棵20公尺的樹木來說,隨著樹種與環境的差異,每日的蒸散水量就高達10到200公斤,即使是同1棵樹在1天之內,蒸散水量的也會因為日夜的變化而有極大的差異。

而大量的水分與養分在輸送時,在沒有幫浦運作下,竟可違反重力原則,由下往上源源不絕從根部直達頂端,甚至可超過100公尺高度。朱佳仁說,植物根部透過 滲透壓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再藉由表面張力與氣孔產生的負壓力,即可把水分經由樹幹向上傳輸至樹葉,再經由葉面的氣孔將水分蒸散,並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以進 行光合作用。

維管束僅0.25mm 降低摩擦力

除了表面張力與負壓力,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培亮解釋,植物內部的構造也有加分的效果,水分皆透過維管束運送,若樹木有100公尺高,以地面1大氣壓力來算,水分運送到葉面的高度至少就有10大氣壓,再加上石頭縫隙中的壓力,更可能高達80大氣壓,需要相當大的功率才能順利將水分與養分傳送上去。

經過數10萬年的演化,不論是擁有粗壯樹幹的巨木亦或瘦小的植栽,負責輸送水分的維管束都只有0.25mm。動輒數10公尺的神木以那麼細的「水管」送 水,怎麼做到的?陳培亮說,這就是演化的奧秘。神木往上輸送水分,需要非常大的力量對抗地心引力,但也因神木有粗壯的木質部與韌皮部,可容納成千上萬的維 管束,在「團結力量大」下,對抗大氣壓力與重力運送水分、養分並非難事。

風速影響樹液流速 夜間不得閒

此外,光合作用與蒸散作用是決定植物生長的關鍵機制,蒸散作用越強,樹木中水分與養分的流速越快。

朱佳仁的研究團隊發現,白天風速為零時,樹液流速約以每小時0.3公分的速度流動;當風速變為每秒2公尺,樹液流速些微上升至每小時1公分。當風速增加為每秒8公尺時,樹液流速上升至每小時3公分,之後風速的增加並不會增加樹液流速太多。

朱佳仁也發現,在沒有光線的狀況下,只要有風,樹液流速也會隨風速而增加,讓樹木在夜間亦不得「休息」。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