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 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天人合一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世界上的眾多大小河流給人們提供了生活的保障,也維持了生態平衡,然而,這種狀況已經遭到破壞。據《科學》雜誌2005年4月15日報導,各項水利工程正將眾多的江河流域搞得支離破碎。
在一項由美國和瑞典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課題中,研究人員發現在被考察的292條河流中,有172條已受水壩影響,如果包括灌溉用水的話,這個數字會更大。世界上最大的21條河流上都有水壩,而且地理、生物環境最多樣化的8條河流上也都有水壩。
報導中說,世界上超過15米高的水壩不下45,000個,超過150米高的也有300多個。其中,中國的長江三峽大壩是最大的,有181米高,儲水量預計為39立方公里。
報導中說,為數眾多的大型水壩,破壞了生態環境,改變了水的流速,並帶來泥沙的沉積。
瑞典Umea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人們通過截留和導水分流來改變河流,從而滿足對水的需求、以及能源和交通,然而,這些措施已經大大改變了許多河流。這些掠奪性的做法是人們對大自然最嚴重的故意破壞之一。」
都江堰的啟示
和 現代的一座座大壩相比,中國古代的都江堰則別具一格。四川有一句諺語叫「先有都江堰,後有天府之國」。川西平原因為有了都江堰,把水患轉害為利,才成了肥 沃富饒的天府之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功用自不待說,最為神奇的是,綿延了兩千兩百多年,它卻還是一直涓涓滋潤著川西平原,迄今依然不倦地哺育天府之 國。在全世界還沒有另外一個工程有如此之長的生命史。
都江堰沒有修一道壩橫截洪水,而只是用竹籠裝卵石堆築而成的順流而行的低堤。低堤只是引導了河流水流。
成 都平原本是一塊盆地,它的西北是綿延的岷山山系。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 沖決堤岸,氾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裡,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現在的天府之國就會成一片澤國;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 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而都江堰從根本上把水患轉害為利。
所謂大道至簡至易。從表面總體看,都江堰的結構 極為簡單,它由三部份組成: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都江堰包括岷江中間的一條淺堤,把岷江一分為二成內江和外江,這道堤並不是去擋住洪水,而是在河當中, 把洪水一分為二。由於堤像一條頭朝前的魚,人們把它的最前沿部份稱為「魚嘴」。
魚嘴自動按四六分成,洪水季節外江六成,內江四成,而在枯水季節內江六成外江四成。
分入內江的水,流下去約一千米,就到了「寶瓶口」。這個「寶瓶口」是人工從玉壘山鑿開的一個20米寬的口子。由於像瓶口,就叫它「寶瓶口」。一進這口,水就被引向東,順從的灌溉川西平原去了。
分水堤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靠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堤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以 後,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 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的保證泥沙不在寶瓶口前後沉積。
整個都江堰的建築,只用河邊漫山遍野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把河裡大大小小的鵝卵石往竹籠裡一裝。河道挖起來的土在寶瓶口一側壘成「離堆」,夏天它把洶湧而來的洪水擋一下,提高水位,使更多的水從飛沙堰流走,調節了流入寶瓶口的水量。
都江堰只是把自然界已有的加以疏導和重新調整,它不是一個獨立於自然的一個新建工程建築,而是成為自然協調而不可分的一部份。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整個都江堰的工程中體現得最為充份。借自然之力以用其妙,化害為利,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一直是中國古人所具有的能力。
兩千兩百年前的都江堰設計者李冰並不知曉現代物理學的諸多名詞,也沒有流體力學的概念,僅憑藉對自然生命的觀察和感悟,才設計出了這樣一個天人合一的都江堰。
而現今當人們無節制的改造河流等自然環境時,雖然可能會在眼前得利,卻為將來留下了深深的隱患。
標籤: 工程建築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