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23, 2013

轉貼 - 教養拼圖/想改變?請精確找出問題

當父母來找我諮詢時,通常難以清楚定義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困難太多,就是統統混為一談。

你想改變什麼?
目標要明確。若你的問題是:「我想要兒子乖一點!」永遠行不通。因為太模糊、太籠統了。而且,我們只能改變「行為」,無法改變「人格特質」。

雖然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在拿出一塊新的拼圖玩之前,先把舊的收起來,或不要把書包丟在大門口,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具有「愛整潔的特質」。
為了從執行層面具體地定義問題,你得自問兩個問題:

●「什麼事是孩子雖被禁止,卻堅持要做的?」
例如,踢妹妹或打斷大人的話。

●「哪件事我已要求十遍了,他還是拒絕做?」
例如,刷牙、洗澡、把電腦關掉等。

剖析上述問題,你會清楚知道衝突不斷發生的根本原因。
列出兩張清單,一張是你希望孩子盡量不要做的事,比方濕浴巾捲成一團、頂嘴、一大早看電視等。另一張是你希望孩子多做的事,像是幫忙擺碗盤、先做功課再玩等等。

一次只處理一個問題
你的清單列的「落落長」,一定是想同時把它們解決掉。不要這麼做!因為永遠行不通。需要努力的地方太多了!再者,你會稀釋與弱化想傳達的訊息。

怎麼做?先從一個不是最棘手,但很快可以解決的問題開始,因為這樣可以皆大歡喜,讓你想要繼續做下去。若問題棘手,最好將它分割成更小的問題,便於管理。

分析問題/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你想消滅的行為,是否已存在許久?
●該行為是否也發生在學校或爺爺奶奶家?
●在哪裡、何時,該行為最為囂張?
●什麼是促成行為出現的導火線?
●行為對孩子與家長的後果分別為何?
●儘管你斥責他,為何行為仍舊持續?

記錄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是否進步,必須作紀錄比較。在做任何改變前,第一件事就是先記錄你鎖定的行為,每天或每周發生的次數。例如,你想要孩子在洗完澡後,把濕 濕的浴巾攤開掛好,而不是往地下扔,那你就要忍住不把浴巾撿起來,並且記錄他一個禮拜內有幾次把浴巾丟在地上。這個數字會是一個參考基準。

以「目標」取代待解決的問題
例如:
●不講「床上亂七八糟」,而講「鋪好自己的床」。
●不講「書桌上都是零食」,而講「把桌子整理好」。
●不講「老和弟弟吵架」,而講「和弟弟一起玩」。
懷抱正面的期望,凡事都會更加愉快!

摘自《法國媽媽的從容教養100招》一書/如何出版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