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12, 2007

轉貼 - 水平揮擊的出棒方式

彭政閔 在日職必能發光發熱

【特約作家楊榮健】

彭政閔在2007年終於擺脫之前的傷痛困擾,再次奪下 3月份MVP,實在是令人感到高興。畢竟在在林智勝崛起、陳金鋒返台之前,彭政閔算是個人認為絕對能夠在日本職棒發光發熱的唯一台灣職棒打擊者。

由於時差的關係,每次欣賞完日本職棒的轉播之後,都還有機會轉台順便看看台灣職棒的實況比賽,這時馬上會有差異懸殊的不同感受。說得清楚一點,看完美國職 棒 MLB再看日本職棒 NPB,會明顯看到天分的差距;看完 NPB再看CPBL,看到的卻絕非天分的差異,而是觀念的兩極化。不過,只要是彭政閔上場,其實觀眾與我都將可以一同欣賞到,等同於日本職棒頂尖好手的打 擊觀念、技術與天分。

水平揮擊的出棒方式

有時候也覺得相當有趣,不論是否有機會,純粹以天分而言,陳致遠也絕對有資格站上日本職棒的舞台,但他與彭政閔在揮棒技術上幾乎呈現完全的 對比。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彭政閔採用水平方式揮擊,因此會有較高的擊中球心機會,同時也可以擊出較多的強勁平飛球,而製造出較多的有效安打,且只要當時的 擊球「不小心」呈現些微向上的角度,也就能夠有全壘打的出現。這也是彭政閔可以同時維持相當高的打擊率與不錯的全壘打產量之原因。日本棒球有句名言,「全 壘打是安打的延伸」,其實便是這個意思。

過去的日本職棒長打者,通常都是向上擊球,而導致遷就全壘打就必須完全放棄打擊率的遺憾;但現今的日職全壘打好手,都以水平方式擊球,因此得以在全壘打與打擊率兩方面呈現「魚與熊掌兼得」的美妙結果。

但陳致遠的揮擊方式,比較接近台灣傳統的「先向下砍擊,再向上拉擊」的揮棒方式。因此如果在擊中球心的情況下,如果出棒時機較晚,便會有較高的滾地球的機 率;如果揮棒時機較早,便會出現較多的高飛球產量。而滾地球、高飛球與平飛球相比,其實都是比較不容易形成安打的擊球結果。目前日職比較明顯還採用這種揮 擊方式的,大概只剩橫濱海灣星的古木克明。(要看到古木擊出接近平飛的全壘打,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要看到他揮出一個大號的外野高飛球在全壘打牆被接殺出 局,倒是滿容易的。)

也可以這麼說,彭政閔的揮擊方式,是日本職棒現今的主流方式,但陳致遠採用的,卻是目前已經被日本淘汰的方式。因此陳致遠雖然也具有絕佳天分,但他現在的 揮棒技術,其實是比較難在日本職棒打出成績的。由於兩人在兄弟被排成連棒,因此每次看完陳致遠,再看到彭政閔,都會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彭政閔的 揮棒技術,幾近完美,憂的是,陳致遠卻還在被過時的打擊觀念所束縛。

重心不移動+腰部旋轉

此外,彭政閔也算是台灣職棒相當早便開始重視「重心不移動」與「腰部旋轉」的打者。

也許是受到高爾夫球的揮桿方式影響,早期的棒球打擊方式,都是重心由後往前地移動,並希望借重身體重心的前衝速度來幫助揮棒速度。但重心在移動時,常會讓 眼睛的高度下降(如果身體重心由後腳移到兩腳之間時),甚至再上升(如果重心由兩腳之間移動到前腳時)的情況,而導致出現來球有上浮甚至再下沈的錯覺。

由於高爾夫球本身沒有速度與移動,因此重心移動的揮擊方式也許還可以有足夠的準確度;但在投手操控著來球的速度、位置、 …等等變化時,如果再使用重心移動的方式揮擊,打者的擊球準確度往往大幅降低。因此目前美日的棒球界,幾乎都採用重心不移動的擊球方式。

由於日本職棒界是 2000年左右才開始學習重心不移動的揮棒方式,因此可以看到許多原本重心前衝的平凡打者,在改為重心保持的揮棒方式後,居然成為頂尖打者。代表人物便是現在效力於軟體銀行,去年 WBC砲轟許竹見的多村仁。

由於重心不移動,便欠缺前衝的速度,因此新一代的打者便改為追求腰部的旋轉速度,來幫助揮棒速度。不論是美國或日本的打者,目前都相當注意如何讓腰部更快速、更順暢地旋轉。而為了避免前腳鎖死,而阻礙腰部旋轉,因此重視腰部旋轉的打者,便會時常出現「前腳翻轉」的動作。

眼尖的球迷,應該也可以發現去年底洲際盃與亞運那一群沒什麼天分的日本業餘打者,不僅採用水平擊球,同時重心幾乎不大移動,腰部旋轉也都算是相當地順暢。也因此這批日本業餘打者可以在天分的懸殊差距下,靠著較佳的打擊觀念與技術,於亞運擊敗南韓並威脅台灣。

身體柔軟的絕佳天分

與日職頂尖打者完全相符的打擊觀念與技術,可以斷定彭政閔有能力於日本職棒「立足」;但若要在日本職棒「成功」,就必須具備鶴立雞群的「天分」。在台灣職棒的打者中,彭政閔真正具備的天分優勢,在於他的身體相當柔軟。

面對偏低球路的時候,採用砍擊方式擊球的一般台灣打者,會使用手部與上半身去調整對應,雖然仍有擊到球的機會,但卻已經完全喪失擊成平飛球的能力,要形成 安打只能寄望運氣。而在猜速球卻跑來變化球的情況下,更難調整到比預期還低的擊球位置,這時揮空的機率便會大增。也因此今年轉戰日職的吳思佑會在3月17 日的日職熱身賽被KO時表示,「我已經把球集中到好球帶偏低位置了,台灣打者的話,應該都是擊成滾地或被三振才對,…」。但吳思佑該場比賽面對阪神打線, 4 又1/3局便被擊出10支安打,三振僅有1次。

反觀日本的頂尖打者,在面對偏低球路而言,他們會先以下半身調整因應,逼不得已再使用上半身調整,如此不僅可以保持較佳的平飛球機率,同時 若不小心揮擊到過低的球路時,上下半身同時調整,絕對比台灣打者只調整上半身的方式,在速度與程度上來得優異多了。調整的能力較高,揮空的機率自然降低, 當然也就代表揮擊成功率的提高。而在上下半身同時調整的狀況下,下半身還遠比一般日職打者來得柔軟的彭政閔,將具備更為突出的調整速度與程度。

此外,球迷也可以由揮擊姿勢來判斷打者的調整型態。由於慣常使用上半身對應球路的高低變化,再加上投手的外角球比率過高,因此台灣職棒的打者,有許多都使 用「上半身前傾、下半身直立」的站姿,並以蔡豐安、曾華偉等人最具代表性。這樣的站姿在日本職棒非常少見,主因便是「上半身前傾」的打者主要便是使用上半 身來調整揮棒高低。因此日本職棒幾乎都是「上半身直立」的站姿,這樣不僅有較佳的高低調整能力,同時能有較佳的腰部旋轉速度。而且在內角速球相當普遍日本 職棒,「上半身前傾」的站姿會被投手玩弄到死。

當然,彭政閔的站姿,也是符合日職主流的「上半身直立」形式。

較晚出棒的優勢

彭政閔挑戰日職還有一個優勢,便是他過去往往「較晚出棒」的揮擊習慣。以日本的觀念而言,在隊友沒有較高上壘率的兄弟隊,身為主砲的彭政閔理論上應該要時 常較早出棒而提高拉擊的機率,畢竟前面的隊友不常上壘,若在二出局無人在壘時,就算彭政閔推成二壘安打,兄弟隊依然很難得分。

過去的彭政閔時常使用推打,雖然對於維持打擊率有相當的幫助,但對兄弟的得分效率卻無正面影響。不過,可能是新任總教練給予更開放的揮擊空間,今年開始, 彭政閔時常採用拉擊,對兄弟的火力貢獻因此大幅提昇。但過去彭政閔那種不大適合兄弟隊主砲的推擊習慣,對於若要挑戰日本職棒的台灣打者而言,卻是一大利 多。

就算彭政閔具備先天的優異才能與後天的正確觀念,日本職棒頂尖投手的實戰球速,與球路的變化銳利度,卻是彭政閔所不習慣。但「較晚出棒」的推擊方式,將能 讓彭政閔在欠缺對戰經歷的情況下,較為有效地對應日職的一線投手,繳出令教練團滿意的成績單後,累積了足夠經驗的彭政閔將可根據他在球隊打線的位置,重新 選擇他的打擊型態,是「繼續推擊」,抑或「推中帶拉」,還是「拉中帶推」。

依然持續進化中

去年以前的彭政閔與日本現今主流觀念的唯一差距,便在於他的重心雖不移動,但卻是維持於「兩腳之間」,而日職則是流行在「後腳」。重心維持在後腳的優點, 在於可以讓擊球點後移,以便增加看球的時間,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揮擊到更快速的球路,同時也可因觀察時間較久,減少被變化球引誘的機會。

「重心不移動」+「重心置於後腳」,就等於在 正常揮擊時會有上半身向後傾,感覺有點「後躺」著擊球的動作。除了日本職棒多數打者外,台灣選手之中,阪神的林威助、水手的 陳鏞基 與La New的林智勝等人,在揮擊時也有明顯將重心放在後腳的動作。

而今年的彭政閔,似乎也明顯地將重心改放在後腳,而讓自己的擊球出現「後躺」的擊球動作。這也顯示聰明的彭政閔依然在持續進化當中。

彭政閔有沒有機會挑戰日本職棒?當然,以現實的狀況而言,這是很難實現的。畢竟日本職棒球團的海外球探水準低落,比較不容易好好觀察彭政閔;同時,要台灣 球團站在球員而非球團的立場,給予球員挑戰日職的機會,不僅是不可能,同時也是不合理的。但台灣職棒若建立出對球團有利的球員外放機制,其實是很容易在球 員利益與球團利益間取得平衡。以松阪大輔為例,反正紅襪有的是錢,那麼西武球團在賺翻之餘,松阪還滿感激西武提早給他挑戰大聯盟的機會;以宣銅烈為例,反 正中日出得起錢,所以海陀用「租金」便輕鬆填補了每年的一半開銷成本,而宣銅烈還是很感激海陀給他羞辱日本人的機會。

所以,如果彭政閔沒有挑戰日本職棒的機會,那只好欣賞這位在台灣職棒界,有如燈塔般既耀眼又予人啟發的天才打者,繼續欺負台灣投手吧!

【2007/4/10 聯合新聞網】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