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09, 2008

轉貼 - 從0歲起,陪養睡眠好習慣!

你想過嗎?漫長人生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而生命的起源階段也是從「睡覺」開始的。黃基家小兒科診所 院長黃基家解釋:「胎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並無生理時鐘的問題 ,他(她)大部分處於「動眼期睡眠」的狀態中。這也是為什麼剛出生的嬰兒幾乎都在睡覺,甚至有嬰兒出生頭一、二天,不管你怎麼吵他,他就是不會醒,連喝奶 都是一邊喝一邊睡,甚至可以不用喝奶喔!」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認識「動眼期睡眠」~免驚!

動物的睡眠狀態可以簡單分成「非動眼期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s,NREM)及「動眼期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

黃基家院長表示,所謂「非動眼期睡眠」則簡單可以分成4個階段:昏昏欲睡、淺睡、深睡、深沉的睡。

而「動眼期睡眠」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睡覺時,眼睛卻一直在動,而呼吸、心跳也呈現忽快忽慢或不規則狀,甚至四肢也會跟著抖動等。這種情形在新生兒身上最 為明顯。有統計數字顯示,新生兒睡眠的時間中,有50%處於動眼期睡眠的狀態,慢慢到6個月以後,動眼期睡眠的比例會降到25~30%左右。

此階段除了眼球會快速移動,大腦的神經元的活動與清醒的時候相同,所以多數在醒來後能夠回憶的栩栩如生的「夢」就是在動眼期睡眠時發生的。

【關鍵提醒】寶寶真的醒了嗎?

提醒新手父母,當你發現嬰幼兒睡覺時眼睛在那轉呀轉,或者手腳在那輕輕抖動,千萬不要第一時間就去驚動他,因為他可能還處在動眼期睡眠。一次優質的睡眠可能是多次動眼睡眠與非動眼睡眠週期相互交替完成!總之,過於緊張的父母反而可能會干擾寶寶的睡眠喔!

Part 1「一暝大一寸」~系金A?

或許你也聽過長輩在哄小寶寶睡覺時,嘴裏會喃喃哼唱著:「囝仔囝囝睏,一暝大一寸;囝仔囝囝惜,一暝大一尺。」睡覺對新生兒真有這麼大的好處嗎?

黃基家院長表示:「睡眠對成長中孩子的重要性早被證實,因為他們正處於腦部極速發育的黃金階段;父母除了要特別注意新生兒的睡眠時間與品質外,養成優良的睡眠習慣也同等重要!」

【醫學小常識】關於生長激素

研究指出:與人體生長所需最有關係的生長激素,在沉睡階段分泌的量最多,尤其嬰幼兒在睡眠時所釋出的生長激素幾乎是清醒時的3倍或以上。而且要有足夠的生長激素,才能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寶寶也才能健康成長。

另外,睡眠也能加強釋放肌肉生長與修復的主要激素,生長激素能幫助嬰幼兒燃燒脂肪,進而轉化成肌肉能量,幫助身體強化韌帶與肌腱,加強蛋白質合成等。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愛不愛睡覺」~天生注定?

就因為睡眠與寶寶發育成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許多父母對於不愛睡覺或者睡眠不佳的孩子分外頭疼。對此,黃基家院長強調:「睡多久才算睡飽、容不容易入眠、夜裡會不會常醒來……這些跟睡眠有關的問題都跟先天體質以及後天環境有關,而前者的影響力又大於後者。」

【睡眠糾察隊】2個優質睡眠檢測法

黃基家院長說,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間不同,嬰幼兒在未建立起自己的睡眠習慣前,父母可以從以下二方面來判斷寶寶的睡眠是否適當:

1.觀察喝奶及哭鬧狀況

俗話說,囡仔吃飽睡、睡飽吃。「如果孩子睡眠不佳,醒來就比較容易哭鬧,進而影響喝奶的情緒和量,這是常見的嬰幼兒照顧問題,它會呈現好的 循環或壞的循環。」黃基家院長補充道:「根據統計,有90%的嬰兒在出生2、3個月之間,可以有一次晚上睡眠時間可長達5~6個小時以上。如果到了3個月 大之後還是沒有,那父母就必須試著調整了。」

2.留意寶寶成長曲線表

一歲前的寶寶,每個月幾乎都有明顯的成長指標可供父母參考(詳見新生兒手冊),黃基家院長認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先天體質,對於不易入睡或睡 眠時間較短的孩子,如果逐月的成長曲線(頭圍、身高、體重)在合理的範圍,醒著的時候也不會愛哭鬧,那父母最好放寬心情去接受這樣的特質。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Part 2「睡眠好習慣」~從0歲開始!

雖然睡眠有先天體質的限制,但黃基家院長認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後天的睡眠環境因素以及主要照顧者的態度,才是日後孩子成長中所需優質睡眠的影響關鍵。

【不易入睡寶寶這樣做】

1.檢查寶寶睡覺的聲光環境

光線

白天適時打開窗簾讓光線亮一些,傍晚以後燈光暗一些,晚上可以開小燈,讓寶寶有白天和晚上的區別。

聲音

白天時允許某種程度的聲音,到了傍晚或晚上,聲音就要盡量減少。

2. 讓寶寶白天醒著的時間多一些

黃基家院長建議,可以在白天時多陪寶寶玩、抱抱寶寶,藉機多認識寶寶,或稍微提早喚醒寶寶換尿布或餵奶。尤其在傍晚的時間不要睡太久,目的是希望寶寶晚上可以睡久一些。

3.慢慢拉長晚上的睡眠時間

晚上讓寶寶玩的時間少一些,講話少一些,燈光暗一些,循序漸進拉長晚上睡覺的時間。如果晚上需要餵奶或換尿布,不要打開大燈(開小燈),動作及聲音要儘量輕柔,讓寶寶的影響儘量減少。

【不優睡眠習慣要避免】

1. 拍打入睡。

2. 搖晃入睡。

3. 抱著入睡。

4. 含乳頭/奶嘴/奶瓶入睡。

5. 和大人同床或同房入睡。

外力助眠的困擾

黃基家院長解釋:「這些拍背、搖晃或抱著等安撫寶寶的動作,的確是多數寶寶安然入睡的最佳良伴,但這些動千萬不能一直持續到寶寶已經入睡了 才停止,最好在寶寶昏昏欲睡時,就慢慢地、有節奏性的停止,然後把寶寶放在床上,讓寶寶自己睡著。否則,寶寶一旦養成有外力介入才能入睡,那半夜醒時,也 同樣需要這些才能入睡!」

外物助眠的後遺症

很多媽媽為了省事,會讓奶嘴、奶瓶或者自己的乳頭陪伴孩子入睡,這樣除了容易造成寶寶蛀牙問題外,寶寶一旦沒了這些東西,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的問題,甚至大一些會衍生戀物癖(固定拉扯枕頭、棉被一角)的問題。

同床同房的缺失

據國外研究發現:從小獨睡的孩子,其獨立性較與父母同睡的孩子高。黃基家院長建議,大人小孩分房睡,父母可藉助一些監視器來探勘孩子的睡眠情形;若無法分房至少也要分床,大小孩一起睡,容易互相影響,並非明智之舉。


ps : 盡信書不如無書


標籤:

星期四, 5月 08, 2008

轉貼 - 多點彈性,保住孩子的創意

幼兒的創意是怎麼一回事?

幼兒的表現常「出乎意料」,但主因是出於「不足、有需求」,如:詞彙不足,所以要轉借使用(像是稱「瞳孔」為「鼻孔」);又如:筆不夠或是操作不順,就用手指替代筆來進行創作。但幼兒這些「不一樣」的產品,可否稱有創意?他是不是要像成人那樣多費些精神才能「別出心裁」?

幼兒的想法似乎很立即,經常馬上回應他所面臨的問題,這反應出他用「已知」來學習「新知」,並顯示學習的主動性,這在成長過程中很珍貴,也需要被鼓勵。但是為了有系統化的知識與能力,小孩開始到學校或才藝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標準化的要求,讓大家漸趨一致,創意衰退。

真的是因學習正式的知識和技能才逼走創意嗎?看看中外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似乎不必然。梵谷每一幅畫都經過十幾次以不同的工具,一而再、再而三地練習(或許 不叫練習,因多數重覆的畫作都是完整的),每完成一幅,他會寫信跟他的弟弟或友人說明他對這幅畫的滿意程度。畢卡索也在美術學校學到基本功,他的創意表達 在他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突破自己先前的創作。幾米自稱雖然對圖象特別敏銳,有特別好的記憶,但是創作過程中需要看許多的畫作,讀許多的文章和詩詞。因 此,基本功是學習和練習所必需的。只是該如何避開「趨一」問題?

「你看!好長的捷運,是我排的!」有彈性地滿足孩子對環境的操控,他的創意更能發揮出來。

家庭環境有彈性,孩子越有創意

研究發現,有嚴格規定和沒有規定的家庭環境所造就的兒童,都不如有彈性環境出來的兒童有創意(有彈性的家規,如:九點上床睡覺,但是假日前 一晚可以晚點睡)。嚴格的要求會讓孩子以為到處都是一樣沒有變化的,而沒有規定與要求的家庭,讓孩子學不到必要的約束與挫折(沒錯!與己意違背,守規矩是 很挫折的)。有彈性的家庭能接受不一樣的想法,而不一樣的想法很可能就是創意。

研究也指出,有創意的人比一般人有較強的自發性和個人主義。簡單的說,創意出於自主,沒有自主就沒了創意。2歲左右的幼兒開始顯現自主, 「我自己做(來)」是他們常說的。有一個2歲幼兒站在餐廳自動門前,兩手分開合起口中唸著「開」、「關」,門果真如他所願,雙手一揮,「開」,就開了,他 喜悅的不得了,回頭希望所有人看他的「控制」神力。另一個孩子想穿某一件衣服,但媽媽斥責他:「你這樣醜死了,我不跟你照相了。」結果讓孩子很挫折。

兩個例子對照,明白看出:尊重幼兒的主張,有彈性地滿足他對環境的操控,當有不一樣的想法,他會有信心表達,不擔心是否被欣賞或被排斥。如何尊重幼兒的主導權,是我們保住兒童創意的關鍵。


標籤:

轉貼 - 從小做家事,增加責任感與自信心

在傳統的家務分工中,洗碗、掃地、洗衣服、整理家務等,彷彿都屬於媽媽的工作,可是實際上,大家都是家中的一份子,依「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看來,每個人在 家中吃飯、睡覺、休憩、活動,自然該為家付出一點心力,如共同分擔家事。而這個觀念更應該從小培養起,如果你還是小寶貝的「超級瑪麗亞」,老是幫他收拾東 西、自己默默整理家庭環境,就喪失培養bobo各項能力的好機會!從今天起,不妨試著讓孩子一同參與,讓他了解家事就是大家的事,並且從中學習各種生活自 理技巧。

家事不只是媽媽的工作

一般大眾對家事的定義不外乎是洗衣、做飯、打掃家中等家務事,不過,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蔡菁菁表示,廣義的家事是指「家中的每件事」,除了具 體的清潔工作之外,更包含了為自己的家盡一份心力,並享受愛與被愛,就此來看,每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做家事不只是媽媽的工作,而是每個家人的責任。

由於每個家庭生活型態以及需求不同,家事分工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且長久以來,家庭皆已習慣這個模式,若是沒有從小養成做家事的習慣,並讓家人都認為家事就是媽媽的工作,當孩子大了,要求他幫忙卻討價還價,也就不能怪誰了!

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園長王秋月也表示,家事就是所有家中的事,但幼兒能力有限,需要學習做的家事應該是和自己生活有關的事,簡單的說,即學 習自理能力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這些能力和習慣可視為苦差事,也可以是個人生活上的小動作,像是把自己的鞋子放回櫃子中、把外套掛起來、小背包收好 等,其實只是舉手之勞,但積少成多就變成需要整理的家事了。王秋月指出,應該從小讓bobo習慣這樣的動作,而不要讓他認為是件苦差事,如果每個人都能把 和自己有關的生活事務有條有理的處理好,那麼,家中真正要處理的家事就不多了。家長往往忽略此種生活技能的培養,僅讓孩子專注於學業,每件事都幫bobo 做得好好的,長久下來,孩子自然缺乏自理能力。

做家事的5大意義

家事對大人來說似乎只是苦差事,不過,讓孩子從小練習做家事,不僅是為父母分憂解勞,對他未來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幫助喔!

1.練習動作技能

不同的家事可運動到不同的部位,像是折衣服可練習到小肌肉,擦地板則是運用到大肌肉。

2.培養責任感

做家事看起來似乎只是簡單的重複性動作,但讓孩子先從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做起,再擴展到其他家人,讓他為家中盡一份心力,從中可培養責任感,因為家事就是家中每個份子的共同責任,整理自己的東西更是責無旁貸,大家一起使用空間,自然有責任參與整理、打掃。

3.增加自信心

蔡菁菁表示,孩子在做家事的過程中還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雖然年紀還小,不能做得完美,但在練習的過程中,bobo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1件事,從中獲得自信心。擁有自信的孩子,較不怕面對挫折且勇於探索,對於未來的學習頗有助益。

4.學習解決問題

剛開始學習做家事,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但媽咪不需要著急,在練習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媽媽的做法,媽咪也可一步一步的帶領他,透過模仿媽咪的動作完成家事,也可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做得好」,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5.練習分類配對與收納

家事中除了常見的打掃清潔外,也包含了許多收納整理的部分,這個部分可讓孩子練習分類與配對,例如:襪子手套要一對一對的摺在一起。此外,將衣、襪、裙、褲等衣物根據屬性,放進不同抽屜,還能讓孩子學習物品的收納與管理。

家長的5大正向態度

不論家長讓孩子練習做家事的出發點,是想為自己分憂解勞,或是訓練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培養的過程中,成人所抱持的態度幾乎是成敗的關鍵,不可不慎!

1.對家事持正向態度

孩子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感受成人的情緒,如果媽媽做家事時心情愉快,甚至邊打掃邊唱歌,孩子看見了必定想要搶著做家事,但若是母親常抱持 負面的態度做家事,甚至還埋怨、面露不悅,讓孩子感覺到做家事是件不好的差事,他自然不願意一起幫忙。因此,蔡菁菁建議母親,如果要培養孩子做家事的習 慣,自己也要享受爲家人服務的樂趣。

2.以身作則

孩子2、3歲時的模仿力正強,要他學會做家事,父母就要提供良好的身教示範,例如要求孩子把東西收好,而家中的其他大人卻隨手擺放自己的物品,孩子的心裡勢必出現矛盾,王秋月表示,為人父母想要孩子養成做家事的好習慣,千萬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

3.把家事當遊戲

孩子的生活充滿了各種遊戲和想像,對孩子來說,從遊戲中學習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不要把家事當成1種工作,應該讓孩子認為是遊戲,像是擦桌子的遊戲、摺衣服的遊戲,孩子自然能快活的沉浸其中,並想辦法玩好這個遊戲。

4.懂得欣賞孩子

雖然做家事的習慣可從小培養,但是媽咪也必須了解,愈小的孩子能力愈有限,不可能將家事做得完美,要懂得欣賞bobo用心和認真的過程,而不是只以結果評斷孩子。

5.讓孩子享受參與的感覺

兩歲左右的幼兒常是個熱心的小大人,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行為能力很有用,便想要找機會實現,若是媽咪不願意放手、不願意讓孩子參與,孩子 反倒會感到綁手綁腳,時間久了,自然也不再主動想和媽咪一起做些什麼。蔡菁菁提醒媽咪,要享受孩子主動幫忙的時刻,讓他做些在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並且給予 正向的回饋,但勿抱過高的期待。

讚美要具體

幼教專家總說,要多鼓勵、讚美孩子,但蔡菁菁表示,讚美也要清楚具體,讓孩子知道他好在哪裡,例如孩子擦桌子,不要只是籠統的說:「哇!你 好棒喔!」不妨跟孩子說:「你擦得好仔細、好認真喔!」像這樣的讚美方式能讓bobo了解他是哪裡做得好。另外,在與孩子一起做完家事後,不妨和他坐下來 喝杯水、吃點心,並告訴他:「辛苦了,乾乾淨淨的看起來好舒服喔!喝杯茶休息一下吧!」讓孩子了解做家事不是為了討媽媽歡心,而是享受做完家事的成就感。


標籤:

星期二, 5月 06, 2008

出手迅速於無形。非急急行於表面。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