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3, 2008

轉貼 - 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前往動物園的捷運線上,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一個約莫5歲的小女孩,小女孩不時向窗外張望,經過萬芳醫院站,上來了一位老爺爺,看起來有點步履不穩,小女孩沒 等媽咪開口就將起身把座位讓給爺爺,爺爺笑了笑坐下,小女孩挨著媽咪低聲地說:「老爺爺跟我笑耶!」媽咪摟著小女孩:「對呀!老爺爺覺得你很懂事,他用微 笑跟你說謝謝呢!」

小女孩很幸福,有個懂得回應的媽咪,不像總怕孩子吃虧的爸媽,看到孩子把得手的位子讓人,就責怪孩子笨,還警告等一下活該跌倒。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 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康寧護專幼保科講師呂素美指出:「當孩子無法瞭解大人的辛苦付出,自然就無法產生感恩心。」

隨時懂得欣賞小小孩的體貼,肯定他們天真的付出。(攝影/楊惠民)

許多媽媽習慣等孩子睡了,或家人上班上學才做家事。如果你也是這麼做,那可得改變一下囉!有些事要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做,尤其是小小孩需要看 到具體的行動,在孩子面前做更有意義。如果時間安排上必需等孩子睡了才做,也要讓孩子知道,等一下媽媽還要做些什麼,或為什麼要做,例如跟小小孩說:「媽 媽要把衣服洗乾淨,這樣明天姊姊上學才有乾淨的運動服穿。」

付出關心,孩子耳濡目染

孝順親長是平常生活裡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根本做法。平常沒有和長輩住一起,打電話請安是最具體的表現;帶孩子探望長輩時,主動做家事,並且告 訴孩子:「阿公阿媽年紀大了自己煮飯、打掃都很辛苦,平常我們都沒有幫到忙,所以回來時要多盡點力。」這樣一來,孩子看到了行動,也瞭解了背後的意義。

親人間養成隨時體察彼此的付出,孩子也學會想要盡一份心力。有一年除夕,呂素美發完兒子的壓歲錢後,繼續整理要給其他親友小孩的紅包袋,兒 子看到了,問媽媽為什麼還在準備,於是她一一告訴孩子這些是要給誰的,孩子聽完之後,把原先收好的紅包袋拿出來,跟她說:「媽媽!那我這個給你。」當然, 做媽媽的還是讓孩子安心地保有自己的壓歲錢,但也領受了孩子的心意

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

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 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 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 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帶著孩子親近土地,觀察細小的生命,能讓心中常存感動。
(攝影/楊惠民)

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 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 得欠缺,不能滿足。

教導時機也很重要。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例如:孩子表現不好時(考試考不好,或做錯事),爸媽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 為了誰,這時,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留下的多半是身上的痛、內心的憤怒、羞愧或不服。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 外常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看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而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晚上又回家了。

標籤:

轉貼 - 沒有意義的職場人際關係

從比較進步的企業管理觀點來看,企業組織之建立,所倚靠的並非權威與強勢領導的力量,而是信任。然而,信任所指的並非組織內成員彼此熟識友好的程度,而是表現在團隊分工合作上彼此的信賴度。


如果,在一個以任務為主的關係中,始終無法有所成就,那麼,就算在職場裡與人和睦相處、相談甚歡,都不具任何意義。

反之,倘若能夠創造可觀的成就與價值,縱使疾言厲色、劍拔弩張,也絲毫不會損及彼此專業的夥伴關係。

《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 Peter Ferdinand Drucker (November 19, 1909–November 11, 2005)


一位值得信賴的專案成員,簡言之,便是一位能為專案節省預算的小組成員。這裡所謂的專案預算(project budget),指的並不是打單上呈寫報告就能再多爭取一些的有形資金物料,而是一旦稍有怠忽便無可挽回的時間預算(time budget)。

對Designer而言,時間是最重要的資源,如同「為成果而工作」這一篇所提到的:「如何整合零碎時間為一段長且完整的帶狀工時,往往是Designer力求做好設計工作的最大挑戰。」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嚐試用各種工具來進行時間管理,包括手寫筆記、行事曆、wiki或BackpackTick之類的線上工具。然而,似乎愈是確實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資源,就愈容易認清:在一個糟糕職場裡,時間管理純屬罔然的無奈現實。

時間管理工具經常忠實呈現:

  1. 有多少次原本應該一次就可以做成的專案,卻因為專案成員的大意疏怱,而必須浪費時間在反覆修正錯誤上。
  2. 有多少次我們發揮最大效率,以最短工時完成稿件,卻因為缺乏具體精確說明與通盤策略考量,而必須再三修稿改版重新做過。
  3. 有多少次原本只需要花費兩小時就可以完稿的設計案,卻因為無意義的會議、瑣碎修稿等打斷帶狀工時的干擾,而讓進度延遲到四個小時,甚至拖過一天又一天。
  4. 我們為了達成預設的時間管理目標,為了追求效率而做的努力,是如此輕易被浪費時間的協同工作夥伴所摧毀。

無論在擔任設計或企劃主管的職務上,我確實都見識過許多只求做到形似而不求實效的工作夥伴,這些人講白了,也就是職場上的無害但無能者。過時且怠惰於創新的企業,經常容易耗費成本於沒有意義的職場人際關係,一再容忍錯誤,或者規避職場無能者的問題,以能者多勞來促成企業組織運作的正常順遂,事實上,這也就是在剝削認真工作者。

綜觀歸納職場無能者之所以無法升級成為一位好設計、好企劃或好編輯,其共通點便是:這些人在工作流程上,從未真正遂行Plan-Do-See Cycle; 這些人做起事來,毫無效率可言,凡事只求形似,只求有個樣子即可,從不力求甚解於企劃的目的、策略與戰術的運用,更沒有任何時間管理、專案預算 (project budget)、時間預算(time budget)的概念,因此,做起事來總是想一做一、想二做二、顛三倒四、東修西改、瞻前不顧後地反反覆覆,經常缺乏完善的企劃階段(Plan)便以踢皮 球卸責心態急就章進展到執行階段(Do),最後再草草以一個敷衍了事的結案報告帶過檢視階段(See),然後,下一個專案又故計重施。

這便是過時且怠惰於創新的企業組織遊戲規則,當它獎賞了對企業成長毫無意義的職場人際關係時,同時也在變相嚴懲追求效率努力於各自專業的員工。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