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14, 2007

轉貼 - 可不可以把話說清楚

可不可以把話說清楚


如果管理者沒有清楚告知員工公司的倫理要求,就拿來作為主觀判定員工優劣的標準,管理者本身已經有「失職」的嫌疑。畢竟,隱喻宣導的方式長久下來,一定會有人很機靈、有人很白目。但是,機靈與白目不能作為A級員工的判斷標準,不是嗎?



有一個疑惑長久以來困擾著我,我總是聽到有人說現在的人「企業倫理」觀念越來越淡薄,當我追問什麼是「企業倫理」的時候,答案都只是單一個案舉例,沒有人有具體說法。

有些時候我試圖把「企業倫理」與「企業文化」相提並論,但是這說不通,因為高階主管談的是企業文化,中低階主管與實際的執行者則談企業倫理。在長久思考各種個案之後,我給所謂的「企業倫理」下了一個簡單的解釋:

當前所謂正在淡薄中的「企業倫理」,指的就是「長幼尊卑」「先來後到」的不成文慣例。嚴重一點的說法,則有點老兵新兵的味道。

早先我在外商上班,上班時間是員工自己管理,下班時間到了只要進度完成就可以走人,這是明文規定的。

後來我轉到本土企業,正當我事情做完正要閃人時,有個朋友拉住我說:「大頭目都還沒走,你怎麼可以下班呢?!」「咦?他又沒有跟我說他先下班,我才可以下班啊?」我愣了一下之後只能這樣回答。

我們所謂的企業倫理,存在著一個令人頭痛的現象,它是「隱性的規範」,沒有明文規定,因為明文規定之後會發現,所謂企業倫理不是那麼合乎邏輯。

最近遇到一個小朋友,他抱怨因為公司內規部門只能有3個考核A級員工,於是他的主管跟他說,因為倫理因素,所以這3個考核A級必須要給資深員工,資淺的慢慢熬,總有一天也會輪到。

接不接受這種倫理是一回事,因為這是主觀認定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沒辦法在一開始就講清楚?──如果我知道這間公司的資淺員工考績一定不好,那我當初就可以 選擇別的公司嘛!如果有明文規定下班前要探頭看看老闆走了沒才可以下班,還是得講清楚啊!主管不能什麼都不說,只希望員工能有足夠的「悟性」,應對進退都 要看看左右鄰兵的反應,不可以有白目的舉動。

如果我們希望員工有什麼樣的工作態度,就應該讓他們知道,很多優秀的人才只願意服從有本事的主管,如果主管沒有一開始講清楚先來後到的規矩,難免會造成內部衝突,甚至同仁辭職洩憤,導致公私雙方的損失。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就是把遊戲規則開誠布公,如果不喜歡同仁的作風,又不肯明說,這樣子的團隊能夠順利合作嗎?

話說,倫理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是好是壞,看起來並沒有直接關連。比較沒有既得利益者階層的公司,資淺的人比較有機會出頭,但是也比較容易出包,人 員流動率也會增加,這種公司會不會賺錢,要看高階管理者所創造的公司文化來決定,只要能形成良性競爭,那麼公司在速度、效率以及決策上都會年輕化,創意也 會蓬勃發展。反之,企業如果維持傳統的倫理觀念,組織會比較穩定,一步一腳印來做,反而能小心駛得萬年船。

這樣看來,所謂企業倫理觀念淡薄的說法並不正確,因為企業倫理並沒有白紙黑字的存在,這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經歷的同仁會有很大的困擾,他們對 於無形的公司倫理難免形成一種錯誤印象:會察言觀色的人容易升官!因為倫理是隱喻的,所以能夠察覺到並且遵守的人,確實容易被重用。

「這種事情應該自己去學會,難道要我們一條一條教他們嗎?」在我把我的看法向那些抱怨底下同仁沒大沒小的朋友說明之後,他們反應還蠻一致的:「我的事情已經夠多了,還要幫他們上生活與倫理?」

就是因為手上的事情太多,所以才要白紙黑字明列出來,接受的就遵守,不接受的就另謀高就。這樣的做法也才不用花時間對每一個員工潛移默化,隱喻宣導的方式長久下來,一定會有人很機靈有人很白目。但是,機靈與白目不能作為A級員工的判斷標準,不是嗎?
有個朋友真的試著去列了一張表,不到半小時、一張A4紙就搞定,從此一勞永逸,根本沒他之前所說的那樣複雜!

管理階層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當然就是溝通,主管將各種場合各種方式消化獲得的資訊,轉達到其他人身上來執行任務。如果管理者沒有清楚告知員工公司的倫理要求,就拿來作為主觀判定員工優劣的標準,管理者本身已經有「失職」的嫌疑。

團體能否形成團隊,差別就在於紀律的有無,凝聚紀律與力量的唯一辦法就是說清楚講明白。缺乏明確的倫理條文,員工之間就不會有足夠的信任,表面的紀律可能存在,但是一旦作戰就會各管各的甚至互扯後腿。

有些大公司的主管擔心,「白紙黑字寫出來?萬一被Post到網路上怎麼辦?這些內規都是有點敏感的」,有個經驗可以讓大家參考,就是用唸的,解釋 給對方聽,但是一定要記得加上這一句:「這些遊戲規則我只講一次,希望你能確實記得並且遵守,以確保我們未來能合作愉快!否則……」(以下省略)。

標籤:

星期四, 12月 13, 2007

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

標籤:

轉貼 - 幫寶寶平衡一下

1~3歲魔法訣說出需要 合理滿足心願

2歲的凱凱每天吵著媽媽帶他去出門去玩。剛開始媽媽都配合,但每次凱凱看到什麼都想買,不買就狂哭,懲罰他不讓他出門,凱凱又在家裡鬧個沒完,氣得媽媽每天像串大鞭炮,冒煙又跳腳。

寶貝1歲半左右,爸媽慢慢發現他「生氣」的頻率變高了、害怕的機會變多了,這不是因為寶貝脾氣變糟、膽子變小,而是他的情緒發展齊備,感覺更豐富敏銳。加 上自我意識逐漸萌芽,邁向獨立中的孩子開始想表達自我,看到湯匙就緊閉雙唇、過馬路還突然抽開手、明明愛睏得不得了卻又吵著不睡覺要玩…等,彷彿想從唱反 調中證明自己的獨立性,但卻氣得爸媽火冒三丈,吼了他甚至拍桌怒罵,過幾天卻看到寶貝抗議時,兩隻小手也在拍桌…。

合理滿足需求,不再唱反調

其實寶貝唱反調,也是心智成熟的表現,爸媽換個角度想,也該欣喜以對。只是每天層出不窮的拉扯、對立,的確會磨光父母的耐性。如果能適當地滿足寶貝,並逐漸增強他延宕滿足的時間,雙方應該能找到平衡點。

*提供選項,供寶貝選擇

或許寶貝的語言能力還不夠好,無法適當說出自己的需要,但寶貝的理解力遠超過他的語言表達,所以爸媽可以提供2~3個自己能接受的選項,供寶貝選擇,適當地滿足寶貝需求。

讓孩子多方接觸各種環境,在大人陪同下更安心。(攝影/楊惠民)

*適當忽略,寶寶學乖

如果寶貝已經習慣用哭鬧達到目的,建議爸媽可以適度忽略,告訴他:「馬麻不會因為你哭而買玩具給你。」然後去做自己的事,放寶貝一個人哭,當寶貝發現哭了沒用,自然就會擦乾眼淚,下次便會嘗試別的辦法。

*談條件,增強延宕滿足能力

即使只有1歲多,寶貝也是個談判高手。當他怎樣都不肯張嘴刷牙時,如果跟他商量:「把嘴巴張開,刷完牙媽媽吹個氣球給你玩。」只要獎勵讓寶 貝心動,沒多久他就會心甘情願地配合,而且寶貝年紀漸長愈管用。由於延宕滿足能力和寶貝日後的自我控制能力息息相關,爸媽可以逐漸延長滿足的時間,譬如: 乖乖吃完早餐和午餐,下午才帶寶貝去搭他最愛的火車。

不被瞭解好挫折

這階段的寶貝,有自己的想法,但他沒法用適當的語言講出來,或者講出來了,卻因為「臭乳呆」沒人聽得懂,這時寶貝會很挫折,輕則乾脆閉口不談,重則哭鬧發脾氣。

*從相關事物猜測寶貝說什麼

當寶貝主動說話而爸媽摸不著頭緒時,可以回想:他之前在做什麼?看到什麼東西?摸了哪些玩具?然後適度聯想,就能比較輕易猜出寶貝到底在說什麼。而單純的寶貝一旦心思被料中、說的話語被瞭解,通常能立刻破涕為笑。

共玩的過程中,孩子在媽媽的陪伴下更快樂。(攝影/楊惠民)

*教導簡單的表達方法

當爸媽猜出寶貝說什麼以後,可以口齒清楚地慢慢再重複一次,或者用一句簡短的話,慢慢地將這個需要表達出來,讓寶貝觀摩學習,這樣的心情和 需要該如何表達。如果寶貝還不會講句子,爸媽可以加個手勢輔助,寶貝也會模仿爸媽邊講邊比,日後即使聽不太懂寶貝說什麼,光看手勢也能猜到三分。

標籤:

轉貼 - 全面撲滅孩子的謊話蟲

孩子說謊是爸媽很難接受的壞習慣,抵死不認的冥頑態度令人抓狂,更挑戰了爸媽對孩子的信任感,偏偏爸媽愈是抓狂,孩子愈是死不認帳。

隨著年齡、道德及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開始蓄意說謊。(攝影/楊惠民)

說謊是成長的過程

從3歲起,每個孩子都會有意無意的說謊。年幼的孩子受限於認知能力,有時真實與想像分辨不清;譬如寶貝正和假想的朋友「小兔」玩扮家家酒,卻不小心摔破杯子,可能會對媽媽堅持說杯子是「小兔」摔破的。

某個程度上,謊言也反映內心的渴望,比方寶貝好想要電動車,甚至夢見爸媽已經買給自己,便對同學誇耀自己有一部超炫電動車。

隨著年紀漸長、認知能力增加,孩子開始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譬如逃避懲罰)蓄意說謊。謊言內容也說得比4歲時完備許多,情節涵蓋人、事、物,講得彷彿若有其事。雖然說謊不值得鼓勵,但這象徵著孩子不僅能夠分辨真實和虛假,還可以運用創造力掰出一段故事。

由於謊言不一定會被揭穿,誠實有時反倒被責罵,孩子說謊的頻率通常愈來愈高,直到小二、小三出現高峰。之後,隨著道德感和認知能力發展,說謊時的焦慮、內疚感,讓孩子選擇採用其他辦法面對問題,譬如跟爸媽談判:「如果我說實話,你不可以生氣或者罰我呦!」

瞭解孩子說謊的動機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因為說謊成功後好處多多,有面子、有玩具、爸媽還會惜惜,但誠實卻沒什麼好下場,不是被懲罰,就是兩手空空、被人嘲笑。如果爸媽能適當 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譬如清楚表達自己的愛、多給孩子信心和肯定,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倘若誠實能減輕懲罰甚至被鼓勵,孩子就會凝聚更多說實話的勇氣。

圖畫書讓孩子體會說謊的壞處。(攝影/楊惠民)

Esay KO謊話蟲6 tips

●平靜面對,鼓勵誠實

爸媽態度愈嚴厲,孩子愈不敢吐實。當爸媽想瞭解事情真相時,要耐住性子、態度和婉,在孩子全盤托出後,即使真相太過駭人也不要立刻變臉、動輒打罵,得先肯定他誠實面對的態度,再針對事情給予適度教導。

即使看穿孩子說謊,並不一定馬上戳破,可以先給個誘因:「如果有人乖乖承認,媽媽就不處罰他。」如果像卡卡矢口否認,媽媽稍加暗示並軟硬兼 施:「妹妹太小,根本拿不到桌上的東西。如果你告訴媽媽是誰亂拿口紅,媽媽會幫忙把梳妝台清乾淨,否則他不但要自己擦,等會兒也不能去公園玩。」

●澄清動機,才不會冤枉好人

當孩子承認說謊後,請不要立刻予以責罵,應該再進一步瞭解動機,也許爸媽會發現孩子的出發點是善意的。譬如卡卡可能因為妹妹想喝水才幫忙拿茶杯,不小心摔破了又怕挨罵,只好推說是妹妹做的好事,倘若爸媽因而責罰他說謊,之後卡卡可能再也不協助妹妹了。

●正當達到目的,爸媽引導

面對渴望玩具的孩子,可以和他約定:「連續10天負責收碗,爸媽就買給你。」至於愛惡作劇的小孩,請爸媽多鼓勵他的長處,讓他自我肯定,而不是藉著愚弄別人來彰顯自己的權力感。

●信守承諾,身教示範

爸媽承諾了孩子,事後卻沒有做到,譬如餵飯時明明說是最後一口,但後面卻還一口接一口。這種不經意的謊,孩子卻看在眼裡,體認最深。比方媽 媽分明自掏腰包買衣服,回家卻跟爸爸說是朋友送的,爸媽明明在家閒得發慌,接到長輩電話卻說正在加班,孩子很容易模仿學習。如果爸媽希望孩子一言九鼎,自 己也得言出必行。

●故事分享

爸媽可以藉由生活事件或者故事書,讓孩子明白說謊的壞處,譬如《說謊蟲》(信誼)可以讓孩子體會: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謊話去圓,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放羊的孩子》可以讓孩子明白:說謊縱然能一時達到目的,卻永遠失去信用。

●宣示愛意,讓孩子有安全感

爸媽平常就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多愛他,即使家裡多了個弟弟妹妹,即使他賽跑最後一名,即使他一時犯錯、懲罰了他,對他的愛依舊不變。

標籤:

星期三, 12月 12, 2007

轉貼 - 和英國人打交道真的要知道很多 (下)

在英國生活 得有耐心和禮貌

羅達菲指出,外國人到英國,「首先需要學習的就是要有耐心,否則會活不下去」。和台灣緊湊的生活步調相比,英國生活節奏慢很多,如果和英國人一起工作,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多,一旦英國人覺得你給他們的壓力太大,會心生反感,更不願意和你合作。

不僅耐心很重要,羅達菲表示,禮貌更是不可缺少。和英國人交談,記得要多用Could you, Would you或Would it be possible這種很客氣的語句。「英國人以對方禮貌的程度,發言的內容做判斷,例如,如果被詢問你看那一份報紙,你回答《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英國人會將你列為政治立場保守右派;如果你回答《衛報》 (The Guardian)或《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則被列入自由派或左派。」

要了解英式拒絕

由於英國人很重視禮貌,因此不會直接拒絕別人的要求,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對你的要求「照單全收」。羅達菲說,如果和英國人約見面時間,英國人答覆說, 「Maybe I try to fit it in my schedule或I will see what I can do」,那這代表他沒有興趣和你見面,聽的人要瞭解這種英式的拒絕,不宜再「緊追不捨」。

台灣永豐金證券歐洲子公司總經理李瑞蘭1993年在英國Shieffield大學留學,就讀時結識英籍夫婿,1995年夏天在倫敦受訓,次年奉派成立建宏證券倫敦辦事處,13年來在高度競爭的全球金融重鎮打拼,每筆生意開拓不易,但留下的是紮實的金融人脈存摺。

和在台灣的業務拓展經驗相比,李瑞蘭表示,在台灣建立人脈較快,在英國則是必須要有堅毅不拔的耐心,「長期奮鬥」,想要和客戶見上一面,至少要打上三到六 個月的電話,甚至還有經過兩年不間斷的「電話留言」努力,才見到客戶尊容的案例。專業能力是贏得客戶的重要關鍵,一旦永豐金證券的研究報告、交易執行、業 務人員提供專業投資建議和服務等都能讓客戶滿意,合作關係也就能永續經營。

重法治 重人文 講專業 講信用

1981年底遷居英國的僑務委員賴世寬,目前在倫敦經營電腦業,26年的旅英生活,讓他對英國文化有深刻的體會與認識。他說,英國文化的核心就是重法治,重人文,不同於台灣的重效率,英國人做生意講究信用,守法的精神較台灣來的好。

他以舖橋造路工程為例,台灣人擅長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完成,但英國人則以長遠思考周密進行,「雖然動作慢,但英國人的工作品質實在,一切按部就班做」。又 如不少台灣人在從事慈善工作時,都有所求,但英國的慈善事業發達,不論是社會名流、影劇明星乃至升斗小民,都熱衷參與。」

賴世寬的公司內聘雇多位英國員工。他說,英國員工上班時多半都很認真,「摸魚的不多」,只要僱主能清楚說明工作內容與責任分量,同時互相尊重,多能有很好的互動,他的公司80%的英國員工都跟了他十年以上,顯示僱主關係極為融洽。

勿以台灣角度看英國

對 於有意到英國居住或求學就業的人,賴世寬建議,要以開放的心胸,好好瞭解英國文化,不要一味以台灣的角度看英國,也不要一味的批評,以正面的態度看待,就 會有良性的互動。 今年6月甫自劍橋中文系畢業的莫梅肯(Malcolm McNeill),是來自蘇格蘭的「阿斗仔」。為學習中文,他先後造訪中國大陸與台灣,江蘇徐州、上海、北京、敦煌和拉薩都有他的足跡。2005年前半 年,篤信佛學的他前往屏東慈恩佛學院進修,更成為刻骨銘心的特別回憶。

被問到英國的文化特色為何?莫梅肯說,英國人對個人成就大多謙遜以待,不會大肆張揚,即使遇到不是他造成的錯誤,也經常會主動道歉;而和台灣文化最大差異 是,台灣人喜好美食,經常會問「有什麼好吃的?」但英國人傾向追求「有什麼好玩的?或有什麼好看的?」由於民族性不同,社交模式也因此迥異。

熱愛中國文化的莫梅肯說,台灣和英國文化事實上也有相近之處,兩國在保存傳統文化上,都比鄰近的中國或美國來得好。以台灣為例,不僅民眾較重視禮貌,故宮 博物院保有重要的中國文物,許多傳統的風俗在台灣也被完整保存;英國相較於美國,不僅歷史悠久,古蹟保留較多,文化也更深遠。

留意英國人說話的重音變化

對於外國人和英國人交談時遇到的認知挫折,莫梅肯指出,英國人藉由重音的變化表達個人的情緒,如果要知道對方是否「言不由衷」,從音調的抑揚頓挫及重音的變化,就可以聽出端倪。

由於英國人透過講英文時的音調高低起伏表達內心真正感受,相對之下,中文的語調較平,沒有高低變化,莫梅肯坦言,這對英國人來說也是一大考驗,很難掌握對方的情緒,「中文講一整句可能都是平平的,英國人聽起來很像是機器人」。

入鄉問俗 即可賓至如歸

目前在中華民國駐英代表處新聞組服務的莫梅肯建議有意在英國生活、就業或就讀的台灣民眾,如果要順利適應英國的文化與生活環境,最重要的是「入鄉隨俗」, 避免將全部時間花在與台灣僑胞交際,儘可能多學習英文,試著敞開心胸接受英國獨特的Pub文化,而不只是拘泥於台灣的「餐桌文化」。

他指出,居住在英國的外國人最大的問題是,經常與「同鄉」膩在一起,很少和真正的英國人交往,這個現象也出現在台灣的「阿斗仔」身上,在台灣經常見到老外 集聚在一起。雖然和本地人往來需要多付出些努力,但回饋卻可能高達十倍,當融入英國社會後,相信就會有「賓至如歸」的溫馨感受,異鄉也可以成為第二個故 鄉。

【本文摘自新聞大舞台12月號】

標籤:

轉貼 - 和英國人打交道真的要知道很多 (上)

提到英國,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英國紳士?英國皇室?永垂不朽的樂團「披頭四」(Beatles)?還是酒吧文化?如果以為同樣是講英語的英國和美國是差不多的國家,那就大錯特錯。想瞭解如何和老英打交道,很多事你一定要知道。

1993年起本間中子(Nakako Honma)擔任東京新市交響樂團(Tokyo New City Orchestra)總經理,長達12年,是日本音樂界名符其實的女強人,2005年春天她因夫婿Masaru Honma轉任歐洲開發銀行中亞部主任,遷居倫敦,但持續從事她熱愛的音樂及時尚表演活動。

漫不經心的承諾別當真

行事請究精準高效率的本間中子坦承在英國遭逢嚴重的「文化衝擊」。她說,日本人做事很重然諾,只要答應的事,一定會去做,相對之下,英國人的承諾經常是不經心的一句話,未必有履行的誠意。

她說,「如果有十個英國人對你說,『我會約你吃飯』,或是給你其他的承諾,最後大約只有兩個人會真的照做,八個爽約的人中只有兩個會向你道歉,其餘六個人不會道歉,但會找理由說明為何爽約。」

本間中子表示,剛到英國籌備活動時,對英國人經常不信守承諾的行徑,曾有遭「種族歧視」的挫折感,後來才瞭解這就是「英國本色」。由於懷疑英國人辦事的可信度,遇到重大活動時,為求高水準,她寧可重金從日本聘請專家「跨洋襄助」,也不敢輕易將重任交給英國人。

沒好處就興趣缺缺

經過兩年多的摸索,本間中子與老英打交道的心得是:如果英國人認為你的要求或提議讓他沒有利益可圖,就不會有興趣和你合作,並進而利用各種理由拒絕,甚至欺騙。

由於他們善於運用美麗詞藻包裝內心的真正想法,必須仔細判斷才能找出真意;建議對英國人的承諾,最好不要太當真,因為很可能被放鴿子,徒增失望,宜做好心裡準備。

中華民國駐英代表處新聞組組長陳天爵曾在美國求學及工作達八年,2005年春天奉派到倫敦工作,深刻感受到美英人士做事的極大差異。

他說,從事新聞工作講究速度與效率,美國人不僅直接而且回應快,即使拒絕他人的要求也會告知對方,甚至說明原因;「美國人是很好的工作對像」。

相應不理或避不見面 傳達NO的訊息

相較之下,對英國人從不說NO的民族特性,陳天爵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慢慢摸索出因應之道。

他表示,英國人不喜歡正面對抗,拒絕他人的方式也很委婉,他們不會正式回信或來電說不,而是以相應不理,或避不見面的方式傳達NO的訊息。由於方式經常是 拐彎抹角,讓人即使收到答覆仍是「五里霧中」「丈二金剛摸不著頭」,他必須請英國本地的當地僱員讀信後,才能瞭解真正的意涵。

他舉例說,如果興高采烈對英國朋友講述一件事,結果英國人對你說「It's very interesting」,別天真地以為他很喜歡你談話的內容,事實上他對你的言論可能不以為然,甚至毫無興趣。

人脈關係很重要

談到應如何和英國人打交道,陳天爵指出,networking means everything in the UK,要想在英國做事稱心如意,充沛的人脈十分重要,打不通的關節,要利用另一種管道,透過不同的「人脈網路」解決問題。他建議有意在英國經商或工作的民 眾,初到時多請教瞭解英國的熟人或僑胞協助,並多與英國人交際公關,多參加酒會等活動,建立人脈網路。

足跡藝術工作室負責人葉紀紋1989年負笈英國,在倫敦知名的拉邦舞蹈學院(Laban Center for Dance and Movement)攻讀,就學期間結識「真命天子」大衛,畢業後兩人走向紅毯另一端,在異國展開新的人生,18年的英國生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種族歧視依然存在

葉紀紋說,雖然英國社會講究人權平等,但仍有種族歧視的憾事發生。她回憶1995年她從台灣返英時,不知道火車公司已經修改規定,不准乘客下車再補票,從 住家搭車到倫敦Charing Cross車站後到票口補票。眼見排在前面的一位歐洲籍乘客順利完成補票手續,她也依序上前準備補票,但她不僅被拒並被要求付十英鎊的罰款。

葉紀紋詢問票務員為何前面一位乘客可以補票,她卻不行?堅持不付罰款。沒想到票務員找來警察,警察威脅要將她送到法院,但她未露懼色,直言這種不公平的處 理方式有「種族歧視」之嫌。待收到法院的信後,由夫婿捉刀寫信向火車公司抗議,末了對方同意葉紀紋只需付單程車票費用,不需再付罰款,才化解整個風波。

類似種族差別待遇的意外,至今仍不時會發生。葉紀紋指出,面臨不公平的事,最重要的就是要stand up for yourself,捍衛自己的權利,不能默默忍受。

功利主義掛帥 想合作得雙贏

近年來葉紀紋專心推動台灣與英國文化交流工作,由專業舞者轉向舞蹈教學與文化藝術活動策畫領域發展。談到和英國人打交道的心得,她說,英國是一個功利主義 掛帥的國家,和英國人做事要順利,最重要的就是創造「雙贏」的局面,讓對方瞭解,和你合作辦事雙方都能獲利;如果你提出的要求他撈不到什麼好處,被視為是 boring case,那麼要想獲得對方的配合與合作,將異常困難。

在加拿大從事護士工作的Kate,六年前與比利時籍的夫婿遷居劍橋,她說,原本以為她的雙親都是道地英國人,而且同是英語系國家,她在英國的生活應該能如魚得水,沒想到和其他外國人一樣經歷「文化陣痛」。

英國人說話真意難明

Kate指出,英國人講話「語焉不詳」的習慣最令她感到挫折。「也許北美地區的民眾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大家為了意念表達清楚,講話通常不會模糊不 清,會直截了當表達」,不過,有數百年歷史的大不列顛共和國,也許因為大家長居在此,彼此已瞭解英國特有的語意表達模式,外國人初來乍到,掌握不住英國人 講話的真意是家常便飯。

目前在倫敦攻讀博士學位的Kate舉例說,如果她和英國人約開會時間,對方直說沒問題,卻不見他在記事本上落筆記下,如果她提醒後對方仍是不為所動,那她心裡就有數:對方說的沒問題只是敷衍了事,就要開始做其他的安排,不再在同一個人身上浪費時間。

倫敦亞洲與非洲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達菲(Dr Dafydd Fell)11歲隨父母在中國西安居住兩年,1998年在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就讀時,他到台灣政治大學語言中心學習中文,也是他的第一次台灣之旅。1992年到1999年,羅達菲在高雄教授英文並在高雄廣播電台主持 「老外在高雄」節目,不僅中文底子深厚,「台灣女婿」的身分讓他對台英文化差異有更深刻的認識。

【本文摘自新聞大舞台12月號】

標籤:

轉貼 - 德國人

騎士撞飛 手機照講 講完快閃
姓名:麥可溫德
國籍:德國
年齡:卅六歲
在台時間:十一年
現任:溫德德式烘焙餐館執行董事‧麵包主廚
記者高智洋/攝影
【聯合報╱記者吳雨潔】

來自一絲不苟的德國,烘焙專家麥可溫德看待台灣人做事的「彈性」,讓他十分驚異。但在銀行裡,主動為他以中文填單子的陌生人,則讓他感受這個亞熱帶小島的人性溫度。

出身德國烘焙世家,麥可溫德曾經是個水手,在豪華郵輪上專司烘焙,走過四十二個國家,卻在台灣落了腳,一待就是十一年。他到台灣才開始學中文,到現在「說台語也通」。他打算在此落地生根,延續更多個十一年。

台灣人很客氣 幫忙超熱心

問:來到台灣的感覺是?

答:台灣人很客氣,對外國人很好。當你的臉上冒出問號,台灣人一定主動幫忙,去銀行辦事情,他們都會來幫你寫、幫你翻譯(註:溫德看不懂中文),那種感覺很好;在德國不會有人理你。

問:你對台灣不適應的地方?

答:我最討厭兩件事情,是「差不多」跟「隨便」。有些台灣人做事的水準不穩定,比如做麵包,今天做很漂亮,明天沒有這麼漂亮,是「差不多」。

做事「差不多」 讓人想動怒

不只麵包,很多事情都這樣。像文件的字體,有的是小寫、有的是大寫,有時是Arial字體、有時是Times New Roman,很亂。這些小東西,大家不在乎。

剛開始,我會因為「差不多」生氣,像餐廳的桌椅沒排好,說好多次都沒改;但現在有一些生氣放在心裡,很多以後才會發脾氣。

吃啥「隨便啦」 點了沒人吃

另外一個討厭的是「隨便」。常常聽到「我們要吃什麼?」「隨便」;「我們要做什麼?」「隨便」。

有次跟朋友出去吃飯,我問他們「要吃什麼?」他們說「隨便」。菜來了,沒有人吃。我問為什麼,他們說「我們不喜歡這家餐廳!」大家隱藏自己的意見,結果就麻煩了。

台灣人愛嘗鮮 什麼都敢試

問:台灣人做事情的方式與德國人大不同,什麼吸引你留下?

答:住在這裡是種挑戰。在台灣,You can try anything(什麼都可以嘗試)。德國人會說「這個不好」、「唉!那個太麻煩。」不想試新的。像麵包,德國人都賣一樣的,每年頂多一、兩種新口味,因 為德國人覺得,「那個怎麼會好吃?」台灣人喜歡變,我在台灣,可以跟大家一起試很多新東西,很有趣。

德國人不太能接受突然跑出來的東西,只會照著原本的路,但台灣人的想法很靈活。

還有,台灣是個景觀很好的島,你在這裡,可以十五分鐘到陽明山、半小時到海邊,想去哪裡都很方便。

「小黃」胡亂闖 交通亂糟糟

問:台灣最酷的地方?

答:第一次坐台灣的Taxi,有一點害怕。他們想開快就快,想停就停,車道想換就換。我現在開車也像台灣人,如果我像德國人那樣慢慢開,我一定每兩百米,就有一個kiss(碰撞)了。

每次回德國,我也像在台灣這樣開,我想很多德國人討厭我。

有次我開車,停紅燈的時候,旁邊不曉得從哪裡飛出來一台摩托車,車上的人摔到我的玻璃前面,躺在引擎蓋上,他還在講電話,我嚇死了!這個人居然繼續講完電話,從我的車上爬下來,跟我說「歹勢、歹勢」(手做出敬禮狀),然後騎車子走了。很神奇!

如果在台灣車子相撞,會給對方一、兩千塊,大家就走了。但在德國不可以,要等警察來,看很久很慢,你一個下午就沒了。

【2007-12-11/聯合報】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