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21, 2011

轉貼 - 什麼是 Stock Option

最近國內有許多針對「高科技產業員工之分紅配股該如何課稅」的討論話題,再加上立法院也已三讀通過庫藏股制度,准許股票上市上櫃公司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在市場上買回自家公司的股票,以達到穩定公司股價或者吸引人才的目的。一時之間,與股票相關的獎勵制度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早期台灣因為受限於公司法的規定,每張股票都必須要有主人,公司只能發行普通股,不能發行任何優先股或特別股,因此當然也不可能提供員工股票選擇權(stock option)來作為獎勵機制。目前的變通辦法是十幾年前,由科學園區率先發展出來的,以員工分紅配股的方式來取代,企業以面額配給員工市價其實已相當高的股票,這對員工而言當然是好得不能再好的獎勵。然而配股制度的過份被渲染,免不了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至少對於股東而言,股東們就認為並不公平。

而庫藏股制度實施後,上市上櫃公司就可買回股票,以買回的庫藏股發行認股權証,供員工行使選擇權;或者以發行新股的方式,發行認股權證並規定員工可於未來幾年內以特定價格認購公司股票。但是否因此就能解決目前高科技員工分紅配股最受外界爭議的課稅問題?以及消弭與股東利益衝突的問題?雖然財政部已於日前決定三年內暫緩實施課稅,然而後續的發展及相關的配套措施仍待密切觀察。不過,在討論這些熱門話題之際,我們倒是覺得有必要把這幾項與股票相關的制度予以探討一番。

分紅配股

要有分紅,前提當然是公司一定要賺錢。因此分紅配股就是公司提撥前一年的盈餘的若干百分比 ( 通常在1%到15%之間 ),轉為增資股票無償分配給員工,而且股票是以10 元的面額價值來計算,換算成市值往往高出原金額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之多。但是在實際作法上,公司是否將所有的分紅額度,全額以股票的方式回饋給員工,這就不一定了,還必須要看董事會的決定。因此分紅的方式其實包括以下三種:

a‧直接給現金,完全不發股票,如傳統產業。
b‧以現金搭配股票,即分紅入股混合制,如華碩電腦。
c‧完全以股票方式分享給員工,如台積電。

當公司的成長前景看好時,領取股票股利的獲利性當然較高;若公司營運停滯不前,則股票股利的利潤自然也會被稀釋。企業如果不希望持續以股票分紅造成股本加大,每股盈餘隨之降低的情形,就傾向於選擇b的方式,以顧及股東的權益使其獲利不被稀釋。

各個公司每位員工可以平均分配到的紅利額度,會因為其股本的大小、分配的盈餘百分比及員工人數而有差異;至於個人實際所能配到的股票張數,當然也會因為職務、年資、工作績效、職等而有不同的比例分配。對於高科技產業的員工而言,升等絕對是較加薪來得有意義,因為每升一等就代表配股時能領到的股票就更多了。

分紅配股制度令身處其間的員工快速致富、身價暴漲;令想要躋身其間的求職者趨之若鶩;令不得其門而入的局外人眼紅不已;對於發放股票的企業而言呢,它則是一條不歸路,一旦起了頭,就要繼續向前,同時還要不斷進步,以維持好的股價,否則優秀的人才很容易就會掛冠求去。

分紅配股制度讓辛勤工作的員工得以與公司共享努力的成果,但是現行制度也有不盡理想的地方,比方說:員工可以一次拿完配給他的股票,想離職的人員可以拿了就走,不像美國的股票選擇權制度,必須要長期工作才能分期取得股票,真正獎勵長期投入工作的員工,讓員工將公司的表現與自己的利益完全結合在一起。此外,分紅配股是有盈餘就會分,即使股價下跌員工依舊照拿股票分紅,但其他多數的股東卻處於虧損狀態,這也是造成股東與員工的利益不一致的地方。

在介紹美國的股票選擇權制度之前,我們還是先談談員工認股制度。

依現行公司法267條的規定,事業單位發行新股時,公司應該保留新股總額的10% ~15%供員工承購。以員工的角度而言,加入的時間點當然是愈早愈好,而且最好還是未上市上櫃公司,如此在認購張數上能爭取到較多的數量。如果加入的是上市上櫃公司,則當公司辦理現金增資時,一樣有機會認購股票,只是增資股的認購價格,會依照公司的淨值、過去幾年的平均盈餘、及未來盈餘潛能而定,就不再是以 10 元的面額價認購了。員工認股與股票分紅最大的差別也就在於前者是員工必須自掏腰包。

在買賣的時間上,公司法規定企業可以要求員工三年內不得轉讓公司股票以求穩定經營權,但是一般新科技公司並不會硬性規定員工不得處理已上市(櫃)的股票,除非是持股較多或是持有無償技術股的高階主管,公司才會特別設下一些限制,以期同時能達到留才的目的。

Stock Option 股票選擇權

談到真正足以長期激勵員工的有效機制,大家免不了總要拿出在美國的科技產業行之有年的 Stock Option 來做比較。究竟什麼是Stock Option 呢?它是如何運作的?

Stock Option 是指公司在指定的日期 ( Grant Date ) 給予員工購買特定數量的公司股票的權利,而購買的價格通常是Grant Date 當天的市價(也就是員工的Exercise Price),讓員工在一定的時間內逐漸擁有公司的股票,即 Vesting 的制度。舉例來說:如果公司授予某員工購買一萬股的權利、規定分成四年(通常是三年 ~ 五年)來給他,則此員工每做滿一年,就有購買2 5 0 0 股的權利,如果可以執行(exercise)購買權利時,不巧股價表現不佳,則他也可以保留今年購入的權利,等到未來股價上揚時再以原指定價購入(通常這個效期為 1 0 年 ),並以市價賣出,這其中的價差就是員工的利得。

員工必須認真努力的工作,使得公司營運表現良好,因為公司好股價就會跟著上揚,他的options 也才能帶來更大更豐厚的利益;而為了能拿到股票 ,他就必須留下來好好工作,因為如果中途跳槽,則尚未到期的股數自然也就視同放棄了。雇主為了吸引員工,可以持續於每年工作考核時或員工晉級時給予更多的 options , 只要股價表現好,員工看在這些 options 的份上,自然也就願意忠貞不貳的效力了,這也是options 被暱稱為「金手銬」(Golden Handcuff)的原因。

在矽谷這樣一個高科技產業及新興公司集中的大本營, stock options 顯然被証明是一個成功又受歡迎的留才工具。被授予 options 的員工不論是層級或職務都變得更廣泛,而不像過去惟有高階主管才能享有 options 。 依據美國統計在1992年時大約只有一百萬的人可以享有 stock options , 到了 2000 年則估計約有七百萬到一千萬的人員可以享有,增加的幅度算是相當驚人。公司方面也觀察到提供 options 給更多的員工,對於公司長期的表現上確實是功不可沒;同樣地,員工也希望能享有公司的擁有權以享受自己奮鬥的成果。所以包括Starbucks , Amazon‧ com , Proctor & Gamble 以及 Microsoft …… 等都讓全體〈或大部分〉員工得以擁有stock options。

平均而言,一名員工一年所獲得的options之價值約為其年薪的10%到20%。所以以一名年薪五萬美金的人員而言,他每年被授予的 options 約可購買價值五千元到一萬元的股票,這個數字當然視公司本身的競爭力高低、公司的文化、及財務狀況而異。如果員工是經由挖角而來,或者來自知名度高的公司,則為了補償他在原公司未領完的options損失,員工都還是有協商爭取的空間。

另有調查顯示:在提供 stock options 的美國跨國企業中,高達90%的企業也會提供給海外地區的員工。這個調查是針對管理層級為研究對象,因此企業基本上是以海外員工的職稱及報告層級來決定他們是否符合享有 stock options 的資格。以現今情況而言,受到本地科技產業的認股、配股制度,對人才所造成的強大排擠效應影響所及,愈來愈多的在台外商也提供員工美國上市股票的stock options以吸引優秀的人才,鼓勵他們與公司共存共榮!這是stock options的原始設計精神。這種公平的制度以及充滿希望的工作環境,也是造就美國高科技產業成功的關鍵。至於stock options的制度及精神是否在庫藏股開放後能夠被成功地移植到台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了!

來源
http://fhtechnews.blogspot.com/2008/07/stock-option.html

標籤:

轉貼 - 顧及尊嚴。對待父母不要粗聲粗氣。

日 前我在一家早餐店用餐,看到父母帶三個孩子及老奶奶一家人進入店裡。他們邊吃早點邊交談,當老闆送來餐點,老奶奶立刻伸手拿桌上的漢堡,兒子嚴厲的喝斥: 「漢堡妳咬得動嗎?不是妳的不要亂拿,妳的蘿蔔糕還沒來。」老奶奶畏縮的放下手。在一旁目睹的我,很是難過,心想,做兒子的不能好好的對母親說明嗎?有必 要動氣嗎?

我想起曾在醫院看過一對父子,老父在醫生面前問了許多問題,兒子在一旁頻頻阻擋;出了診間後,兒子對父親大發雷霆,說父親儘問些缺乏常識的問題,只會顯現自己的無知;當父親的被責罵得只有猛低頭。那一刻,我真覺得人不該老,人老了,在子女心目中居然如此無能。

一日到親戚家做客,客廳桌上放著荔枝。大夥兒談話間,親戚七十餘歲的父親從外面回來,他該是喜歡荔枝吧,看到荔枝即想坐下來大啖一番,不料他的兒子立刻將 荔枝收起來,並且說:「醫生不是要你少吃甜食嗎?自己有糖尿病還這麼不自重!」他父親一臉尷尬的陪笑著;做兒子的還繼續「吐槽」父親常偷吃甜食的「劣 行」。他父親的表情則由難為情轉而惱怒。當時在座的我,感到既不忍又無措。

關心父親的健康,希望老人家少吃甜食,出發點誠然正確;能陪伴父親就醫;帶母親一起吃早餐也都是有孝心,然而在應對間,用不耐煩、輕視甚至粗暴的態度對待父母,所有的孝心都被折損,恐怕也傷了父母的心。


標籤:

星期二, 12月 20, 2011

轉貼 - 名家觀點/歐債,誰來埋單?



今年以來,歐債情勢的變化之速、張力之大,彷彿就像是一齣歹戲拖棚的肥皂劇,弄得市場上人心惶惶,到最後大家乾脆撒手不幹,反正什麼荒唐訊息都有,乾脆讓 利空徹底鈍化,讓資本市場冷靜到沒法對任何荒唐訊息起什麼漣漪,或許就有不少人會懷疑危機何來之有。但畢竟市場是個零和遊戲,有賺有賠,當然有困難就一定 要有人救,差別應只在於自救還是他救,所以先從自救或他救的「動機」討論起,如此,故事的結局,你就能掌握到七八成了。

可是要歐元區「自救」,首先還得先定義誰才是自己人。歐元區政經錯位的設計,終究會導致歐洲人只願意共享好處、大難來時各自飛去。在過去,後段班國家為了 加入歐元區,老向選民誑稱今後將可以擁有與前段班相等的低利資金,而優等生卻仗著人多勢眾,寧願放著道德風險不管(政客使然),難怪久而久之,道德風險慢 慢堆疊在財政壓力上。

但你說南歐缺乏有錢人嗎?錯啦,最近倫敦房市的好光景,仲介說都是希臘、義大利等好野人所貢獻的。總之,由於歐元區在制度上,存在著「權利與義務不對等」的先天缺陷,所以除非希臘人發誓下輩子願意成為德國人,否則我猜德國人的態度將沒有轉圜的餘地。

有鑑於此,既然前段班沒有捨身相救的強烈動機,各方只好開始獻策,於是出現了要求歐豬各國賣黃金求現的聲浪。只不過,目前歐豬各國的黃金儲備為各國央行所管,間接地也被歐洲央行視為擔保歐元價值的家產,而各國政府在未修改歐盟條約前,被要求不可以擅自動用,因此此路不通。

況且,就算是黃金被充分地套現還債,相較於現階段歐豬各國的債務水準,坦白說也是杯水車薪。

自救不成,那「他救」呢?不是近日六大央行才堂而皇之地要聯手挹注流動性嗎?可是,你看美國聯準會(Fed)近日依然維持原來的貨幣政策,並略為自滿於國 內溫和成長的數據,但對於歐元區日益緊張的金融情勢,Fed主席柏南克可是顯得老神在在,我認為,這當中有極高的成分,可歸功於聯準會先前的「扭曲操 作」,各位想想,只是動動聯準會資產的結構,就把市場上多數的美元資金鎖在美國長債裡,是一件多麼可以高枕無憂的事。

至於中國、巴西、還有一堆經濟成長率很高的新興國家,有沒有出手相救的可能呢?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理由除了一些總體面的因素外,歷史的情結應該才是不容 新興市場出手的主因,而這點從中國目前黃金占外匯儲備的比重不及2%,然相對於義大利的七成、葡萄牙的九成以及西班牙的四成,就可以推敲而知了,更別提這 些歐豬國家手上的黃金,多數應該都是殖民時代從新興市場搶來的呢!總之不論如何,歐豬簽下的長年帳單終究得自付,除非欠債者有辦法提供等值的擔保,或者是 這把歐債之火燒得再旺一些,或者是歐盟立法使財政統一,否則不會有人願意當傻子來埋單的。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暨華頓投信董事長)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