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08, 2012

轉貼 - 我不要玩具,只要陪伴

四歲的安德列牽著我的手,望著其他每個孩子的手裡,不是牽著他們的爸爸、媽媽就是親戚。他的眼淚懸在眼眶邊緣,口口聲聲說著:「我的爸爸和媽媽會來的,一 定會來的!」而我知道他的爸爸媽媽是不會出現的,因為今天早上他們離開前,已經對我說:「實在沒有辦法請假……」而我怎樣也說不出實情。不用多做解釋,他 是唯一一個沒有親人陪的孩子。我不知道,我要是他,我會不會那麼勇敢?

這是學校一年一度的「親子教學」日。星期四的早上,九點整,教室門口,就已擠滿了家長,等著要走進教室,與孩子共度教室活動。在這短短的一個鐘頭裡,孩子 當老師,帶領自己的爸爸或媽媽一起工作或遊戲。但安德列的媽媽和爸爸,是很少很少在這種場合出現的,因為他們工作很忙很忙……

安德列的例子,並不特殊,他不是唯一碰到這種情況的孩子。有愈來愈多的幼兒,他們感受的愛,來自堆積如山的玩具,而不是來自每天晚上爸爸媽媽和他的談天、擁抱和說笑。那些爸媽說:「我這麼打拚,還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但是,「未來」都是由每一個今天所組成的;每一個深情的愛,都是由日積月累的相處所構築起來的。一星期見不到一次面,一天說不上幾句話,那樣的未來在哪裡?那樣的愛有什麼基礎?而我們的幼兒在那樣薄弱的愛中成長,所呈現出來的成長挑戰和問題,是不是也愈來愈多了呢?

仔細客觀的想想,我們習以為常的說:「這個社會有愈來愈多的問題兒童。」這樣的說法,其實很表面。每一個兒童,都不會是問題;是他們成長的家、和社會出了 問題!有愈來愈多的大人,道德標準愈來愈薄弱,傷害了自己的家和別人的家。有愈來愈多的爸爸媽媽,上班時間愈來愈長,孩子回到的,只是一間有屋頂的建築 物,而不是家……

愛孩子,是有條件的!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個條件,是他要有你的陪伴。那個代價,是他要你在他身旁關心他!

跟著你,他才學會愛和被愛

這是一幅再熟悉不過的畫面:你忙著做飯,才幾歲的他,就繞在你腳旁,也拿著鍋鏟敲敲打打的「炒菜」;你打著電腦、寫著字,纏在椅邊的他,也蹲在那兒,像握鋤頭般的拿著筆「寫字」……從清潔工作到打點節日,從客廳到廚房,不知道為什麼?他就像個影子似的,一定要跟你在一起。

人生中再也沒有這樣一段時期,他會像現在黏你黏那麼緊,又這麼喜歡學你。再想一想,人生中也沒有任何一段時期的發展,會像○~六歲間這樣,以無法想像的速 度成長。這之間,你看出了什麼奧妙和關聯嗎?是的,你的寶寶得跟著你,快速發展他所需要的智能、社會和情緒資源,才得以滿足。你的寶寶得跟著你,才能學會 如何愛和被愛。在這時期裡,你就是他的全部!

跟著你,他的眼睛才看見了各種動植物和不一樣的人;跟著你,他的耳朵才聽見了歌聲、雜音、語言、動物的叫聲和海浪的呼吸;跟著你,他的嘴才嚐到了甘甜、苦 澀、美味和難以入嚥;跟著你,他的手才觸摸過柔軟、凹凸、毛絨絨和硬梆梆;跟著你,他的鼻子才聞見了花香、腐臭和陽光的味道……

因為你在他身邊引領,浮世三千中的點點滴滴,在他大腦裡形成連結,有了意義;因為在一起打點,聖誕樹的光環,閃爍著手攜手的笑聲;因為在一起吃飯,是火雞 也好,是餃子也罷,每一口都有愛與被愛的味道;因為在一起看煙火,每一團火焰裡都點燃著希望;因為在一起,長大後的他,永遠帶著微笑,回顧對節日的記憶, 承續著家庭的薪火。

滿屋子的玩具,絕對抵不過你與他在一起玩的紙盒、木片。一盒又一盒的禮物,遠不如你在他身邊唸了一遍又一遍的那幾本「老書」。再輝煌、再騰達的未來,都換不回這短短的幼年。是的,現在的你就是他的全部。就讓他全心全意的靠著你、跟著你吧!因為,你的孩子需要你……


標籤:

轉貼 - 為何不該一次買太多禮物給孩子?

生日時,你收到了夢寐以求的名牌包,心裡充滿欣喜和感激,打開包包,裡頭還藏了一盒你最愛的比利時巧克力。照理說,你得到了更多應該感到更開心才對,但一開始收到包包的狂喜卻似乎已沒那麼強烈?為什麼呢?

美國維吉尼亞科技大學的研究學者稱這種現象為「送禮者的矛盾」(The Presenter's paradox)。他們在一系列的研究中發現:「額外贈品」會讓最重要的「大禮」貶值。其中一項實驗是,他們提供消費者兩個方案:「1台 iPod」或「1台iPod+1首免費歌曲」,結果發現,一般消費者願意花108.41美元買一台 iPod,卻只願付86.16美元買一台iPod附贈一首免費歌曲。

另一個學費的實驗,研究者詢問一百多名學生願意收到哪種優惠:「1,750美元的學費禮券」或「1,750美元的學費禮券+15美元的教科書禮券」,結果發現多數的學生都不選擇有附加贈品的方案。

研究團隊的心理學家歸結:次要的資訊會稀釋掉真正重要訊息的影響力。當我們收到好幾樣禮物時,大腦是「零碎處理」所得到的訊息,也就是我們傾向把每一件禮物分開來看。因此,任何附加小贈品都會「混淆視聽」,削弱最珍貴禮物的價值,進而在收禮者心中「貶值」。

因此,買禮物給孩子時,送他最想要的那件禮物就好,讓他充分感受單一禮物帶來的快樂,孩子也比較會珍惜。

標籤:

轉貼 - 給孩子自己玩的機會

每個小孩都愛玩,但實情卻是:不是每個小孩都很會玩!有些孩子會一直喊無聊,好像什麼都不好玩;有些孩子在任何時段,都要有人陪,就是無法安心的跟自己玩或獨處。

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買給他們的玩具不夠好、不適齡?聽起來像是順理成章的假設,但其實你該換不同的方向思考……

透過玩,來建構自我

每個小孩都愛玩,「玩什麼」卻與他們是處於人生中哪個階段有關。

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關注,也就引發了不一樣的玩耍內容和方式。玩的時候,現實與想像、技巧與概念、對自己與他人的認知都會互相激盪和增長。所以嚴格說來,「玩」是小孩人格、智能、社會和情緒得以成長的重要來源。

「嬰幼兒」在人生第一個階段裡所玩的,都與「自己」有關。因為生命的第一件功課,就是建構「自我」。

小嬰兒,很關愛自己,餓了、冷了、尿溼了、無聊了就哭,他的生理反應告訴他:「得照顧自己了!」而一旦能自己行動時,他們就注視著自己的手、腳、眼睛……驚喜的探索著各個身體部位能做些什麼?自己的意志又如何與肢體動作連結?

你注意到了嗎?你的小小孩一直在玩的,不就是一些與照顧自己有關的生活遊戲嗎?你的小寶貝,老是樂此不疲、反覆的玩弄或探索自己的手呀、腳呀能做什麼。一 雙手、一雙腳,就能讓他玩好久,也可以轉化成任何一種他們熟悉的角色和世界。他們就是自己的最佳玩伴、最富趣味的探險場域和玩具!

所以爸媽和老師,不用在孩子一睜開眼時,就「怕」他會無聊,趕緊塞玩具到他手裡、轉開他頭上的旋轉吊飾、或放CD、音樂給他聽,想用外在的物質去娛樂或教 育孩子。從嬰兒時期就這樣做,反而容易讓孩子認定「我需要外在的物質來照顧我自己」。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幼兒期的孩子常會說:「我好無聊,不知道要玩什 麼?」

等一下,讓他有時間去感受

換個角度想,從孩子很小開始,你能做的,就是「等一下」。比如說,在孩子睡醒時,別急忙的打開音響;吃飽飯後,別急忙要他找東西玩;到遊戲角落時,別急忙問他玩這個或那個好不好;散步時,別急忙的指東指西,要他看這個或那個。

建議你可以「等一下」,讓孩子有時間自己反應此刻他感受到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讓他成為做決定的人,自己決定要先拿什麼玩具;要蹲在哪邊看哪顆石頭?或只是單純玩他的手指頭、或衣服上的細線……

你的「等一下」,可以帶給孩子的,是思考的習慣、是感覺的信任、是探索的喜悅、是修正的機會。你的「等一下」,帶給孩子的是,讓他從很小開始,就學會如何 從平凡的場域裡,看見生機。換句話說,他的創造力即由此而生,能在平凡之中看見新的角度。所以一個紙盒,就可以讓他玩好久;一個已散步過好幾年的公園,總 能讓他玩得歡聲雷動!

那天帶班上的孩子去農場郊遊,按照原定計畫的看過了雞園、豬圈,坐過了稻草車,也「學過」了種子的一生,還有半個小時,不知該做什麼來「維持」秩序?

一看見身旁這大片綿延、暖綠的草地,我心生喜悅,竟順口向大家宣布:「接下來的活動是自由跑、追、跳。」隨行的家長和我的助教,都瞪大眼睛看著我。過了大約兩秒鐘的沉靜後,孩子的歡呼聲和小小身影,像瀑布般的飛瀉在草地上……

不到十分鐘,我驚訝的發現,大人和小孩不僅跑成一堆、笑聲震天,連幾個很害羞的孩子,也笑得喘不過氣來。帶班上孩子郊遊這麼多年來,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看見「好快樂」。

不受限的玩

沒有限制的玩耍,讓孩子的想像力和行動力,隨興轉彎;沒有預設的學習進程,讓孩子的五官,靈敏的覺察到石頭底下、樹皮裡、蒲公英的中心,都藏著意想不到的小生命。那短短的半個小時,遠超過之前一個半小時的「教育之旅」。我們充滿了生命力,也發現了生命力!

孩子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玩得好開心。孩子、甚至大人,都驚喜的享受每一秒所帶來的可能性。好像什麼都沒玩,卻什麼都玩到了; 好像什麼都沒學,卻體驗到各種因果關係,而且很開心。


標籤: